1971年,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站在济南军区的大门前,显得异常局促与不安。他在原地踱步了几圈,鼓足了勇气,终于上前小心地询问守门的哨兵:“哨兵同志,请问杨司令员在吗?”哨兵闻声抬起头,目光扫过老人,脸上没有任何情感波动,冷冷地回答:“不知道。”老人似乎有些焦虑,他赶紧补充道,自己与杨得志有旧识,希望能见上一面。哨兵简单地指了指旁边的传达室,示意他可以去那里问问。传达室的军人告知他:“不在。”然后继续回到自己的工作中。老人依然焦虑,忍不住重复几遍询问杨得志的下落。传达室的军人显得有些不耐烦,冷言道:“杨司令员的行踪是机密,别问那么多。”但是老人不以为然,焦急地解释自己是杨得志长征时期的老部下。此时,他满怀期待,迫切地想要见到这位昔日的战友。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的境地呢?
回到1928年,侯礼祥那时还是一个年幼的孤儿,父母双亡,背井离乡来到荆州谋生。他曾以为凭借自己学过几年的私塾知识,足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记耳光。长时间的饥饿和寒冷让他身形瘦弱,个头矮小,根本无法满足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工作,他只能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就在他绝望之际,一位名叫“梁哥”的叫花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看到侯礼祥虚弱至极,几乎撑不下去的样子,梁哥心生怜悯,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递给他,建议他去买些食物填饱肚子。侯礼祥满心感激,接过铜板,两人开始交谈:“我叫礼祥,你呢?”梁哥笑着说:“李祥,名字挺好!你可以叫我梁哥。”经过这一番对话,侯礼祥开始感到一丝温暖,虽然前途未卜,但他没有放弃。
不久后,梁哥邀请侯礼祥一同前往汉口寻求生计。侯礼祥带着些许迷茫和疑惑,决定踏上这段未知的旅程。后来,他辗转来到江西,并在此时开始以“李祥”这个名字参军。为何改名为李祥?一方面是因为他家乡的人都叫他“礼祥”,甚至省略了“侯”姓,他自己也逐渐习惯了这个名字,大家都误以为他姓李。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再听到别人将他的姓氏与“猴子”相提并论,觉得“侯”字让他显得急躁不成熟,于是干脆就用李祥这个简单且好听的名字了。
随后的岁月中,侯礼祥与杨得志结识,彼时杨得志担任军团团长,而侯礼祥则是营长。长征途中,作为先遣部队的他们经常走在最前方,带领队伍渡过险峻的大渡河,并在与敌人激烈交战时,屡次差点丧命。一次,他的脖部被子弹击穿,但幸运的是没有伤及要害;另一次,他的右腿大腿骨几乎被击断,但在紧急治疗下保住了性命。战斗过后,侯礼祥升任红一师十三团团长,在陈赓、杨勇手下工作,而杨得志则被调任二师师长。
然而,在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侯礼祥重伤不起,因不愿影响工作,他请求被调到后方。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停息,在他回到家乡后,面临无工作且无依无靠的局面。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靠开设小牌铺维持生计。不久,贪婪的人们发现他在外闯荡多年,认为他手中必有积蓄,便偷偷盗走了他放在床底下的皮箱。侯礼祥丢失了里面的身份证明,陷入了无证可用的困境。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直到一天,他接到了魏西县委书记派来的一项任务:以化名“侯文彬”,冒充伪军的联保主任,打入敌人内部。虽然失去了证件,侯礼祥依然接受了任务,重新投入到与敌对阵的地下斗争中。
然而不久后,因内部叛徒的暴露,整个地下组织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侯礼祥与组织的联系完全断绝。他四处流亡,直到1942年,他终于找到了机会与张秀龙的部队接头。但不幸的是,敌人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乱了他的计划,侯礼祥被误认为叛徒,开始陷入更深的困境。在这一连串的挫折之后,侯礼祥彻底放弃了继续与敌对抗的念头,转而经营茶馆过上了平凡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证件丢失,侯礼祥无法证明自己曾经是红军团长,只能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参与集体劳动。每当他提起自己曾经的奋斗历程,特别是长征中的艰难岁月,村民们总是投来怀疑的目光,甚至有人认为他在吹嘘。然而,这些往事对侯礼祥来说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曾为国家的解放而拼搏,可如今,他的过往却被别人轻视。渐渐地,他和村干部产生了激烈的争执,甚至被打上了“四类分子”的标签。直到他看到杨得志和杨勇升任军衔的新闻,侯礼祥决定写信请求他们为自己证明身份。
几个月后,杨得志和杨勇亲笔回信,证实了侯礼祥的身份。那一刻,侯礼祥激动得几乎泪流满面,终于能够向那些村干部证明自己并非虚构的英雄。他拿着信件走到干部们面前,告诉他们自己从未说谎,曾与杨得志并肩作战。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反而成为了他遭受更大打压的理由。干部们认为信件是假冒的,侯礼祥被冠上了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最终被赶出了家乡。
此后的岁月里,侯礼祥依然屡屡面对来自社会的不公。直到1971年,年事已高的他决心亲自去寻找杨得志。一路上,侯礼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持,历经波折,最终抵达济南军区。尽管无法提供有效证件,他写下了一封详细的回忆信,证明自己曾是红军团长。当杨得志收到信件后,回忆起那些共同的峥嵘岁月,深知这份情谊从未改变。两人终于重逢,眼含热泪,过往的委屈和艰辛在这一刻得到了宽慰与释放。
1975年,杨得志、杨勇及江陵县委书记魏西的证明,侯礼祥终于恢复了红军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