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兵仙”韩信而言,所谓的“十面埋伏”并不是一项出奇制胜的高深战术,但对于他个人而言,却是最稳妥、最有利的战略。其理由很简单——韩信清楚地知道,刘邦已经对自己心存忌惮很久了,甚至连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都曾建议韩信自立为王,分割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自然而然会对刘邦产生防备之心。
为何“十面埋伏”是韩信的最佳战略?首先,韩信明白刘邦的野心——刘邦的目标是实现统一,模仿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路径。然而,韩信也清楚,一旦刘邦成功统一天下,必定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取消郡国并行制,到时候,韩信失去楚王身份,极可能遭遇“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为此,韩信最希望的结果就是刘邦能保留郡国并行制,这样自己作为诸侯王,就能有较强的自保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韩信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始终没有违背过刘邦的意图,但刘邦为何对韩信如此忌惮?难道仅仅是因为韩信的功高震主吗?为了理解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追溯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起义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秦火种。各地的豪杰和旧六国的诸侯纷纷起义,试图推翻暴秦。在项梁的支持下,刘邦也在芒砀山起义,开始了自己的反秦之路。尽管初期实力弱小,但经过张良的谋划,刘邦很快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在项梁死后,项羽接管了楚军,并开始积极作战。然而,刘邦则趁机接管了咸阳,迎接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项羽对此极为愤怒,想要将刘邦置于死地,然而,刘邦通过一番让步,成功保全了自己,甚至将咸阳归还给项羽。此举让项羽极为不满,最终自立为王,并将楚怀王改封为义帝。项羽通过分封十八路诸侯,意图削弱刘邦的势力,自己则成为西楚霸王。为了限制刘邦的地位,项羽将关中地区分为三块,任命三个秦朝降将驻守,以此来防范刘邦的崛起。
这时的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担任执戟郎中,这个职位是负责警卫的工作。三年的时间,韩信在项羽大帐门口担任警卫,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韩信在项羽手下屡次提出策略,但项羽自负而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三年后,韩信意识到自己的前途无望,最终投奔了刘邦。
在刘邦军中,韩信一开始因犯错几乎丧命,幸得夏侯婴保全了性命,并成为一名小官——管粮仓的职务。然而,这样的职位并无法让韩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于是,韩信决定离开刘邦军,寻求更大的机会。萧何得知此事后,迅速追赶并将韩信带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事件。
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终于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终于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很快便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击败了秦朝的旧将章邯,带领汉军出征关中。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刘邦与项羽正面交锋,而韩信则带领军队进行战场攻城,直至打败项羽的势力。
然而,刘邦为何没有让韩信直接参与击败项羽的战斗呢?其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刘邦担心如果韩信亲自出手打败项羽,自己作为主帅反而会被削弱;二是刘邦此时并没有完全信任韩信。即使韩信屡次给予建议,刘邦依然存在对韩信的戒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刘邦曾秘密调兵符,私自从韩信处调兵,这一行为无疑是对韩信信任的极大背离。
此后,项羽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曾几次派人劝说韩信脱离刘邦,甚至建议韩信自立为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他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然而,韩信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原因一方面是他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则是韩信不想被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所夹击,尤其是在他曾被项羽冷落的情况下。
最后,到了垓下之战时,韩信本可以采用以往的奇谋战术以取胜,但为了自保,他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妥的路线——他设下“十面埋伏”,联合诸侯王的力量共同打败了项羽。然而,尽管刘邦答应保留郡国并行制,韩信依然未能逃脱被消除的命运,毕竟,韩信的军事才能太过强大,即便作为诸侯王,刘邦依然无法完全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