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也被称为清德宗(庙号),是清朝历史上满洲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咸丰帝奕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之子。1875年,同治帝去世,而由于同治帝无子,慈禧太后决定将年仅四岁的载湉立为新帝,从此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控了政权。
1887年,光绪帝正式开始亲政,但他的实际权力依然受到慈禧太后的严格控制。可以说,慈禧才是大清真正的掌权者,而光绪帝不过是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到1889年,光绪已成年,虽然慈禧在面对中外压力下宣布“撤帘归政”,但她依然保持着对政权的完全掌控。光绪帝心中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尽管他对慈禧的权威心生畏惧,但也渴望摆脱她的控制,并开始主张“以湔(洗刷)国耻”的改革。
随着光绪的思想逐渐开明,他开始受到一些有志之士的支持,渐渐形成了一个支持光绪改革的政治派系——“帝党”,其中多为开明派官员。而另一边,由满洲贵族支持的慈禧太后则形成了保守的“后党”,两方势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与帝师翁同龢等人主张开战,而慈禧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倾向于和平。战争的结局惨烈,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1895年5月,《马关条约》签订后,广东的举人康有为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建议,并特别强调“变法图强”。189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主张改革变法。此后,康有为通过引荐与光绪帝的亲师翁同龢建立了联系,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为国良才。光绪帝很快读到了康有为的《上皇帝第三疏》,并受到了很大启发,暗自决定要进行改革。
1898年,光绪帝再次深入研究康有为的改革著作,特别是《俄大彼得变法考》与《日本明治变政考》。深感震撼的光绪帝决定不甘心成为一个“亡国之君”,于是决定实施变法。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改革。然而,改革刚刚开始,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翁同龢被罢黜,光绪也面临了被束缚的局面,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决心破除旧制,开始与康有为商议改革大计。
6月14日,光绪帝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双方深入讨论改革内容,并对“既知守旧之致祸败,则非尽变法不可”的主张产生共鸣。随后,光绪帝多次发布诏书,力行新政,成为“百日维新”的实际主持人。9月5日,他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等人为改革的中坚力量。光绪还严格斥责那些庸碌无为的官员,推动官僚体制改革,裁并冗员,提升效率。
然而,改革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反抗的力量逐渐集结。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再次开始“垂帘听政”,并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康有为与梁启超得知消息后侥幸逃亡,流亡海外。而维新派的其他成员,包括谭嗣同等人,则惨遭杀害,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殇。
随着义和团起义爆发并引发八国联军侵京,1900年,慈禧挟持光绪帝仓促逃往西安。事态平息后,光绪与慈禧返回北京。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驾崩,年仅38岁。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病逝,时间仅相隔一天。这一历史巧合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质疑光绪帝的死亡是否真的是自然死亡。
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帝是在幽禁中因虐待和饥饿致死的。《清宫琐谈》中的记载称,光绪帝并无重病,但在被幽禁期间,长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甚至最后几天被完全断绝饮食,导致他在饥饿中死去。另一位曾为光绪治疗的太医则认为光绪帝是被毒死的,病情突变后迅速恶化,最终因腹痛、头痛等症状在床上去世。宣统帝溥仪也在回忆录中提到,光绪帝死前一日仍然正常,服用一副药后迅速病重,最终去世。
关于光绪帝死亡的具体原因,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最大嫌疑人,也有传言指责李莲英和袁世凯涉足其中。虽然光绪帝是慈禧亲手扶上皇位的亲甥,二人一直是政治对手,矛盾加剧。在变法和保守派的争斗中,光绪曾表态“若太后仍不给我权力,我宁愿放弃帝位”,此言一出,慈禧虽表面上退让,但心中早已暗自决心消除这个威胁。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身心俱疲。而清宫档案则显示,光绪帝从小体弱多病,长期患有肺结核等顽疾。1908年,光绪的病情急剧恶化,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也在翌日病逝,结束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掌权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