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德外孙刘建:朱德坚决支持和维护毛泽东——《祖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专题
文/刘建(作者系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朱德元帅外孙,少将)
1945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主席台上合影。
朱德的革命之路始于年轻时,他从未停歇过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1909年,他在云南讲武堂时便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参与了孙中山与蔡锷领导的辛亥革命“重九起义”。1916年,他又投身了“讨袁护国”战争,成为“滇军名将”及“护国名将”。1922年,朱德在初步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后,决定抛弃安逸的生活,远赴德国寻找革命的真理。在柏林,他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并带领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发,最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开始了与毛泽东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革命情谊与亲密战友情。在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中,朱德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的领导,“朱毛”红军的名字成了胜利的象征,而“朱毛不可分”也成为革命成功的保障。
率部上井冈会师毛泽东
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面对困难重重,朱德依旧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一系列战役如“三河坝战役”、 “茂芝会议”以及“赣南三整”等,保住了起义的火种,并在关键时刻发动湘南起义,成功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反击。而与此同时,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已经上山井冈,朱德果断决定率部前往与毛泽东会师。
朱德做出这个决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他对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有了充分的了解。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与陈毅在江西信丰接到了赣南特委传来的关于毛泽东及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的消息,朱德和陈毅欣喜若狂。随后,朱德通过毛泽覃这一纽带与毛泽东取得了联系,并在多次途经井冈山时详细了解了毛泽东的部队情况。此时,毛泽东已按计划进入湘南,准备迎接朱德与陈毅的到来。
长征始瑞金携手毛泽东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开始战略转移,开始了漫长的长征。在长征准备过程中,许多红军高级干部已意识到形势的严峻。陈毅在受重伤后直接要求与红军主力一起突围。尽管当时的中央红军领导权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毛泽东和朱德都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决策,并为毛泽东能跟随中央红军一同长征而竭尽全力。随着长征的开始,毛泽东终于随队一起出发,这也标志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革命合作更加紧密。
转折在遵义支持毛泽东
1934年12月,红军经过了四道封锁线后,仍然未能彻底摆脱敌军的包围。在这一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张改变战略方向,改向敌军防守较弱的贵州进发。朱德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决定,最终,红军成功从原定的北上计划中脱离出来,西进贵州。这一改变避免了红军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经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斗争,朱德和毛泽东的领导得以重新确立。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通过深入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成功使中央红军的战略转向更为合理,并最终获得了绝大多数参会者的支持。
北上赴陕甘维护毛泽东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会师后,关于战略方向的讨论又一次出现分歧。张国焘提议“向南攻打成都”,但毛泽东坚决主张“北上抗日”。朱德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并拒绝张国焘任何阻挠北上抗日的行为。尽管张国焘采取了威胁手段试图阻止这一决定,朱德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捍卫了党中央的方针。经过激烈的斗争,红军最终顺利北上,继续抗日斗争。
是非辨延安确立毛泽东
完成长征后,党中央决定将大本营设在延安,标志着北上抗日战略的成功实施。然而,王明的错误路线依然对毛泽东构成了挑战。在这个困难时刻,朱德回到延安,支持毛泽东,协助解决党内的纷争。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朱德对王明的错误路线进行了严厉批评,强调革命必须脚踏实地,依靠人民群众。他为毛泽东提供了坚强的支持,确保了党中央的统一与革命路线的正确性。最终,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彻底的巩固,革命步伐也更加稳健。
结语
朱德的支持始终是毛泽东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柱。从井冈山的会师到长征中的坚持,再到延安的坚定支持,朱德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深厚情谊与相互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朱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