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以家天下为主的体制中,皇帝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核心人物。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四百多个不同的皇帝,他们中有如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有像司马衷这样天真无知、在百姓遭遇饥荒时竟提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言论的昏庸皇帝;有亡国之后心态颓废、不思进取的蜀汉后主刘禅,也有像明朝的崇祯帝那样,亡国后悲壮自尽的帝王。可以说,历史上中国涌现过形形色色的帝王,但真正有能力将一副烂牌打好的人却不多。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其中一位,汉宣帝刘询。
在历史中,许多皇帝都让自己精心打的好牌因为种种原因打烂,比如隋炀帝杨广、唐玄宗李隆基,甚至崇祯帝的失败都令人深感惋惜,因为败坏家业,往往并不困难。而能够将一副烂牌打好的皇帝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挑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有时候其困难程度甚至超过开国。能在这种困境下逆转乾坤的帝王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今天要说的汉宣帝刘询,正是其中的一位。
那么,为什么说汉宣帝刘询能够成功地打好了一副烂牌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
刘询在刚登基时,可以说是内外困境重重。内部,权臣霍光掌权,而霍光的威严和手段可见一斑,他不仅废过一位皇帝,甚至能够掌控朝政。外部,帝国面临着多重危机,汉武帝刘彻虽然在位时扩展疆土、将汉朝推向鼎盛,但其后,帝国却进入了衰败期。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虽然通过一定的改革缓解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社会矛盾,但汉宣帝刘询所面临的困境依旧不小。
此外,汉宣帝出生背景更加复杂。由于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从小便在监禁中度过,甚至在年轻时被取名“刘病己”,后来才改名“刘洵”。他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几乎没有任何支持和根基,而霍光之所以选择他作为新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询的弱势,便于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宣帝像汉废帝刘贺那样,露出对权力的渴望,他很可能会被霍光所废除。然而,刘询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和隐忍。在霍光掌权的情况下,刘询虽然心有不甘,却始终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情绪。相反,他承认霍光的权力,尽量与霍光和谐相处,事事依赖霍光,这样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帝位。
尽管如此,刘询在立皇后的问题上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坚持立自己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而非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了这份深情,刘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平君不久后被霍成君毒死。面对妻子的死,汉宣帝并没有愤怒反击,而是隐忍下来的,最终纳霍成君为皇后,继续维持表面的和平。汉宣帝的隐忍和深思熟虑,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宣帝最终通过年轻的优势,成功地“耗死”了年老的霍光,并顺利掌握了政权,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方略。实际上,这种隐忍与韬光养晦的策略,恰如光绪帝如果能始终维持对慈禧的孝顺与忍让,或许也能避免后来的悲惨结局。
事实上,汉宣帝不仅心机深沉,擅长隐忍,他在治国方面也显示了卓越的才干。他注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对吏治的管理,选贤任能,涌现出一批有能力的治国人才,这些人被誉为“麒麟阁十一功臣”。此外,汉宣帝也成功应对了外部威胁——公元前98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朝汉称臣,汉朝对匈奴的军事压力暂时得以缓解。更重要的是,在汉武帝开创的西域政策基础上,汉宣帝进一步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汉宣帝的统治期,被视为汉朝的强盛时期之一。他不仅恢复了汉武帝时代对外战争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还通过清明的政治,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了历史上所谓的“孝宣中兴”。
汉宣帝去世后,历史对他的评价极高:“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简而言之,汉宣帝的政绩被视为历史上的一大盛世,堪比殷商的祖先和周宣王。
总的来说,汉宣帝刘询是一个典型的将一副烂牌打好的皇帝。他不仅巧妙地与霍光周旋,并最终取而代之,而且在治国方面有着出色的成就,最终带领汉朝走向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