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有十八位比较知名。根据史料记载,只有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和第二十六皇子在年幼时便夭折。对司马炎而言,长子司马轨的早逝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此他决定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而他就是后来的晋惠帝。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司马柬,是司马炎的第三子。与司马衷相比,司马柬的能力更为出众,堪称理想的太子人选。
一
司马柬,字弘度,生于262年,去世于291年10月23日,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同母弟,母亲是武元皇后杨艳。根据《晋书》等史料,司马柬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沉着冷静,胆识过人,因此深得晋武帝的宠爱。在泰始六年(270年)11月,司马柬被封为汝南王。咸宁三年(277年)8月21日,司马柬的封号改为南阳王。与此同时,司马柬还被任命为左将军,并兼任右军将军及散骑常侍。左将军一职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高阶武将职务,地位相当显赫。
有一次,晋武帝亲自前往宣武场,命司马柬整理和检查麾下士兵的名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司马柬仅凭一眼便能准确发现其中的错漏之处。此举让晋武帝对他刮目相看,从此更加宠爱他,并视他为诸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之后,司马柬住进了叔父齐献王司马攸的旧府,继续享受着极高的荣宠和尊敬,成为了举国瞩目的重要人物。
二
尽管得到了特殊的优待,司马柬的性格却并不机敏聪慧,他为人仁厚正直、沉稳木讷,没有过多的机智与口才。因此,他并未像一些其他宫中人物那样,以辩才和明察而著称。太康十年(289年)11月23日,司马柬再次被封为秦王,并且食邑八万户。相比同为藩王的其他亲王,他的封地显得尤为宽广,因为当时大多数藩王的封邑大约只有五万户。史学家普遍认为,司马柬的封邑之大,主要是由于他与太子司马衷是同母所生,显然得到了父皇晋武帝的特别照顾。
此后,司马柬还担任了镇西将军、西戎校尉及假节等职务,并且与他的兄弟楚隐王司马玮、淮南忠壮王司马允一同回到自己的封国。太熙元年(290年)4月,晋武帝去世,司马衷继位,成为晋惠帝。在晋惠帝即位后,司马柬前往洛阳朝见新帝。此时,晋惠帝将司马柬任命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且加任侍中、录尚书事。换句话说,司马柬几乎成了宰相,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大臣之一。
然而,命运多舛,永平元年(291年)4月,辅政太傅杨骏被贾南风所害,杨氏一族遭到三族诛灭,随之,司马柬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晋升为大将军。尽管如此,司马柬因舅父一族的惨遭覆灭,心中忧虑重重,深知政治局势极为危险。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司马柬多次向晋惠帝上表,恳请返回封地。尽管汝南王司马亮曾力劝他留下来辅佐朝政,司马柬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封国。
三
与司马柬不同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在291年被贾南风所杀,晋武帝的第五子司马玮亦被她所害。司马柬在面对这一系列的政治变动时显得极为明智,充分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险。因此,他的果断和远见为后来的历史写下了重要一笔。然而,司马柬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元康元年9月14日(291年10月23日),他不幸去世,年仅30岁,属于英年早逝。
司马柬的死让朝廷上下都深感惋惜。晋惠帝为他追谥“献王”,并且按照齐献王司马攸的葬礼规格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由于司马柬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司马允的儿子司马郁被选为继承人,接替了他的封号。这一举措既表现了司马家族对王位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朝廷在变局中的稳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