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代的著名大臣,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于谦和张居正。于谦,作为明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之一,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土木堡时遭遇了惨败,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敌人乘胜追击,逼近北京城,形势极其危急。就在这时,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坚决反对南迁,毫不犹豫地带领军队奋力一战,成功保卫了京师。凭借他的智慧和果敢,大明王朝免于覆灭,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至于张居正,他则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深刻改变了明朝的命运。通过一系列名为“张居正改革”的政治变革,张居正不仅修复了明朝日益衰弱的政权,还使得国家焕发了新的生机。虽然如今许多人仍对张居正赞誉有加,但相比之下,王琼作为与他们齐名的“明代三重臣”之一,知名度无疑较低。然而,王琼在朝中的能力和贡献却同样不可忽视,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王琼的出身较为低调,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由于徐有贞的谗言,王琼的恩师、英雄人物于谦不幸被杀。王琼则于两年后的成化二十年(1484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府,如今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自小聪颖过人,王琼在成化二十年参加科举,顺利中举,之后进入工部任职,并先后担任主事和郎中等职务。
在工部郎中的职位上,王琼曾奉命治理漕河三年,继承了先前王恕的工作。王恕作为明代首任河道总督,留下了《漕河通志》十四卷。王琼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使得其成就更为突出,最终完成了《漕河图志》八卷。此书详尽准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河道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书中记录完全一致,王琼也因此以其聪慧和精湛的能力声名鹊起。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王琼被调任至户部郎中,并在日后担任了河南右布政使等职务。明武宗即位后,他升任右副都御史,负责漕运事务。正德二年(1507年),王琼回京担任户部左侍郎。然而,由于他在衡王府土地争议案中的错误判决,民间对他产生了不满,声誉受到了一定影响。次年,明武宗在否决了其他六人选后,决定任命王琼为吏部侍郎,但由于户部尚书顾佐因失职被罚俸,王琼也受到牵连,被调往南京。
经过多次波折后,王琼在正德八年(1513年)升任户部尚书。他的财政治理才能很快得到了展现,对各地的财政状况了如指掌。当戍边将领请求发放粮饷时,王琼能迅速根据各地储备、运输情况及士兵的收成等数据精确计算出应调拨的数额,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他甚至能指出,任何额外的申请都可能是掩盖私吞的行为。
王琼在出任兵部尚书期间,面对日益猖獗的盗贼,他展开了周密的反贼计划。许多地方的将领借斩杀盗贼而谋取功名,王琼却坚持认为,内地的将领不能因杀戮同胞自诩英雄,特别是在江西、四川等地,部分将领甚至通过屠杀无辜平民来制造“剿贼”的假象。在王琼的建议下,明武宗下诏,决定以后以治安是否稳定为评判标准,不再以杀敌数量为评功依据。
王琼凭借一系列稳健的改革和政策,在任兵部尚书时成功打击了大量盗贼,他的卓越贡献也使他被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深受皇帝的宠信。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琼早有预感,并提前安排了王守仁担任南赣巡抚,给予他极大的自主权。当叛乱爆发时,王琼镇定自若,信心十足地表示:“诸位无需担忧,王伯安已经部署得当,贼寇必定会被捉拿。”果然,王守仁仅用三十五天便平定了宁王之乱。
然而,随着明武宗的驾崩,王琼失去了庇护。尽管他曾深谙官场的规则,依靠讨好权臣逐步上升,但新皇嘉靖帝对他并不友好。最终,朝中大臣商议决定按照法律处置王琼,原定死刑,但嘉靖帝考虑到王琼年事已高,最终改判他流放至甘肃平凉,后又调往绥德。即便如此,几年来边疆局势紧张,许多重臣提出启用王琼,然而嘉靖帝始终没有答应。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在桂萼的推荐下,王琼被再次召回,前往西北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