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初至中期,许多资深将领纷纷重返岗位,被重新分配了各自的职务。其中,一些老将陆续被调任为军科院的政委,而经过外调后,他们又相继出任各大军区的第一政委。
1973年,廖汉生因在京西宾馆等待工作安排而感到忧虑。这时,故友宋时轮前来探望他。在了解了廖汉生的处境后,宋时轮提议他到军科院担任政委。当时的宋时轮刚刚升任院长,而军科院的第一政委是粟裕,第二政委则是王树声。由于他们两人各自都有其他责任,军科院急需一位专门负责政治工作的政委。听到如此情况,廖汉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考虑到自己曾在北京军区担任政委,想再次返回并不容易,而在大军区同样的职务安排并非轻易可得,因此他渴望找到新的工作机会,愿意尝试任何可能的岗位。军科院作为大军级单位,能够担任这一职位对他而言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1975年,廖汉生在担任政委不足两年后,便被调任南京军区政委的职务,当时南京军区已有第一和第二政委,他的职务排在第三位。1977年,随着军区干部的再调整,廖汉生升任第一政委,并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80年被调往沈阳军区。
廖汉生调离后,原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被任命为军科院的第二政委。然而,这一安排仅维持了短短五个月,他就被调往昆明军区担任政委。昆明军区设有第一政委的职位,刘志坚在此担任政委,负责军区的具体工作。1979年,他改任第一政委,直至1982年。
刘志坚调离后,肖华接替了第二政委的职务。此前,他曾担任军委副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位居军队核心层。然而,他重返一线工作后,恢复原来的职务已不可能,因为此时早已有他人担任那个位置。在当时,他被任命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依旧是粟裕。肖华和宋时轮共同负责军科院的多项工作,而粟裕则把重心放在了军委上。1977年,上级决定将肖华调往兰州军区担任第二政委,声称此举是为了协助第一政委冼恒汉分担工作,但仅仅过了三个月,冼恒汉便被免职,肖华接替他成为第一政委,负责对兰州军区开展整顿与揭发工作。肖华一直工作到1983年,在此期间多次与韩先楚、杜义德等人合作。
军科院自1957年成立以来,就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单位,叶帅担任院长兼政委,而副院长则有粟裕和王树声,同时还有宋时轮、钟期光、王新亭、彭绍辉和杨至成等一众元帅、大将和上将。相比五六十年代,其他单位难以与军科院的高配置相提并论。
即使到了70年代,粟裕和王树声担任第一、第二政委,而宋时轮为院长,军科院的人事配置在总参、总政治部等单位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配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随着粟裕的去世和宋时轮的逐渐隐退,军科院的历史篇章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