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与徐晃,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均是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外姓猛将。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这两位名将合力作战,几乎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当他们与赵云两度交手时,情况却大相径庭。第一次,他们虽然奋力迎战,却最终狼狈逃脱;第二次,他们则直接选择回避,不敢与赵云一较高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演义中相关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张郃与徐晃首次交战赵云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惨遭周瑜的连环计,使得其战船被铁链牢牢捆绑,最终被迫狼狈撤退。撤退过程中,曹操连续三次大笑,暗示着他有三路杀手军队准备劫杀,而赵云便是其中一路的领军人物。曹操见到赵云时,不禁心生恐惧,于是决定让徐晃和张郃联手应战赵云,而自己则趁机逃离。尽管原文并未详细描绘张郃与徐晃与赵云交战的具体细节,但从战后的局面来看,显然赵云处于优势。最终,赵云凭借出色的武勇,收割战利品,而张郃和徐晃则狼狈逃离,前往与曹操汇合。
随后,在第二波张飞阻击曹操的战斗中,徐晃出场并与张辽、许褚一同围攻张飞,掩护曹操逃脱,却未提及张郃的身影。这使得我们可以推测,张郃很可能在第一次与赵云交战中受伤,无法继续参战,或许他也因恐惧而选择回避。
张郃与徐晃第二次交战赵云
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率大军进攻汉中,意图夺取该地。黄忠与赵云则带领兵马,试图在曹军背后烧毁粮草。在这个紧要关头,黄忠和副将张著正准备行动,却被张郃和徐晃带领的兵马包围。赵云得知黄忠未按约定时间归来后,便率领三千兵马赶去支援。
时光已过去十余年,赵云依旧英勇非凡,宛如当年的“常山赵子龙”,依旧无所畏惧。在接近曹军时,赵云展现出无比的英勇,先后刺杀了文聘的部将慕容烈和魏将焦炳。然后,他发现黄忠被张郃与徐晃围困,立即呼喊一声,挺枪策马冲入曹营。在赵云的强大气场面前,张郃与徐晃瞬间心生恐惧,迅速撤退,为赵云让路。赵云成功救出黄忠,并一路保护着他突破曹军防线。之后,赵云再次冲入曹营,救出了张著。三人顺利返回蜀军大营。
张郃与徐晃紧随其后,来到大营门口时,见到赵云单枪匹马站立在营外,心中满是忌惮,根本不敢再发起进攻。此时,赵云和黄忠、张著三人已成功脱险,而张郃与徐晃则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为何两次交战赵云,张郃与徐晃的表现迥异?
首先,回到赤壁之战后的惨败,张郃和徐晃并非自愿与赵云交战,而是出于掩护曹操逃生的使命。赵云的勇猛和阻击,使得曹操陷入困境,若没有张郃与徐晃为其挡住赵云,曹操很可能会被捕或被杀,而二人自然也会因此丧失职务和地位。因此,张郃与徐晃竭尽全力,与赵云死战,尽管结果不如人意,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拼命。
其次,到了汉水之战时,张郃与徐晃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此时,赵云的神勇已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阴影。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在救援黄忠时所展现的无敌气势,都让二人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赵云,他们并没有了像赤壁之战时那样拼命保卫主公的压力,反而选择了退让和回避。毕竟,若是继续强行拦截,谁也无法预料结果。而在他们心中,赵云的勇武已经是无可匹敌的存在,选择保全自己,避免正面冲突,才是明智之举。
结语
赵云无愧为三国时期最具冲阵之勇的名将之一。张郃与徐晃在第一次交战赵云时,出于保护曹操的使命,不得不硬着头皮与赵云拼命;但在第二次面对赵云时,二人已经没有了为主公拼死一搏的压力,反而选择了退让。可以说,赵云的勇猛与强大,深深震慑了这两位魏国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