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提到晚清的重臣时,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这四位人物。在这四人当中,左宗棠的声誉无疑最高,因为他成功地率领部队收复了新疆,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在临终时依然为国家的未来担忧。然而,尽管晚清政府腐朽不堪,除了左宗棠之外,仍然有不少具有骨气的大臣。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一位晚清大臣的故事。他面对八国联军时毫不畏惧,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如此。这位大臣就是晚清直隶总督——觉罗·廷雍。下面这张照片便是他生前最后的影像。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0年11月6日,地点位于河北保定南城外的凤凰台。照片中的廷雍身穿官服,旁边站着两名八国联军士兵。令人痛心的是,这张照片拍摄的当天,廷雍便被斩首示众。许多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深受廷雍视死如归精神的感动。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廷雍面对死亡时依然坚毅不屈,神情从容、目光坚定。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自豪,毫无惧色。那么,这张照片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值得注意的是,这张照片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廷雍担任的直隶总督这一职务。
据史料记载,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大最高封疆大臣之一。这九位大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和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位列其中首位,其管辖范围包括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在晚清,直隶总督的职责不仅仅是地方管理,更重要的是保护清廷的安全,因此,直隶总督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因此,能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无不堪称人中龙凤,其中包括了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然而,直隶总督廷雍的死却让人感到格外悲伤,因为他原本并不需要承担这个职务。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爆发,直隶地区成为了义和团活动的重灾区。
当时,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曾这样报道:“在过去的一两周内,直隶地区受到了义和拳的侵扰。义和拳自山东传播至此,迅速蔓延开来……直隶的北部地区已经陷入了火与血的混乱之中,每天都有不少不幸的逃亡者来到这里,许多房屋被纵火焚烧,死者无数,失踪者更是无法计数。虽然总堂暂未遭遇攻击,但眼下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义和团,时任直隶按察使的廷雍和布政使廷杰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廷雍认为,义和团可以成为清朝的一股力量加以利用,而廷杰则主张对其进行全面镇压。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移驻天津,他并未介入廷雍与廷杰之间的争斗。
随着慈禧太后开始明显支持并利用义和团,廷杰被调离,廷雍则被任命为布政使。在此背景下,义和团攻击了直隶境内的教堂和外国人聚集区,导致大量传教士惨遭杀害。事发时,廷雍命令关闭城门,导致许多基督徒和传教士无法逃生。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并随即进军北京。直隶总督裕禄在此时选择辞职,慈禧太后下令革职但保留裕禄的职位,并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然而李鸿章当时远在广州,迟迟未能登船北上。1900年8月5日,裕禄在天津杨村战败后自杀。
随着八国联军不断逼近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时任命廷雍为直隶护理总督。廷雍深知,清朝已经无力与八国联军抗衡,自己早已注定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指示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一起主持议和事宜。
更令人痛心的是,慈禧太后将一切责任推给义和团和地方官员,廷雍也被视为替罪羊。1900年11月16日,八国联军俘获了廷雍、守尉奎恒和参将王占魁,并将他们押送至直隶总督署大堂审判,判定三人斩首并立即执行。
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廷雍被押赴刑场时的那张照片,周围围观的百姓表情麻木冷漠。关于廷雍斩首的过程,在《忻州耶稣教浸礼圣徒殉难碑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光绪庚子年,拳匪作乱,七月十五日,英国牧师及教师等八人在东门里被全部杀害。之后,忻州、代州、崞县、繁峙等地的四十多名教友和学友亦遭毒手……八国联军进城后不久即攻占保定。廷雍当时兼任护北洋大臣,被洋人俘获,遭受极大凌辱,最终被斩首示众。作为封疆大吏,廷雍被外国势力肆意杀害,举国愤慨。然而,追溯廷雍的所作所为,也许他真是死有余辜。虽然国法未能制裁他,但他最终死于外国人之手,这让国人既心痛又羞愧。”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虽然国人对廷雍的死深感愤怒,但清廷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而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更是假借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份“罪己诏”,内容中她写道:
“本年夏间,拳匪作乱,扰乱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动荡。屡次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商议和约。近日,奕勖等电报来,和议各项条款已经得到批准。此事尽快处理,以利国家恢复。”
这一段历史令人难以置信,清廷不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还任由外国势力肆意杀害自己的大臣,最终慈禧太后还在推卸责任。这正是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