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又被称作太上皇帝,是封建王朝授予已退位的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尊号。通常这一头衔会给予那些已经禅位但仍然健在的皇帝。然而,在历史中,有些皇帝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例如,唐朝的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不得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太上皇。但在宋朝,太上皇通常是皇帝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一、宋徽宗
赵佶(1082年-1135年),即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赵佶在早年被封为端王,后来由于其兄哲宗赵照无嗣去世,皇太后向氏便选择赵佶继位。宋徽宗在位初期,支持大臣蔡京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他大力推动学术,提倡通过升舍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科举考试,试图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徽宗后期的治国方针却发生了变化。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他设立了“花石纲”,大肆搜刮珍奇花石、鸟兽,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连年起义。
在公元1125年,金朝灭辽后发动南侵,宋徽宗为了避免金国的战争压力,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并被尊为太上皇。然而,靖康元年(1126年)末,金兵攻占汴京,次年宋徽宗和其子钦宗赵桓一同被俘,最后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病逝。许多人认为,宋徽宗退位是为了避祸,虽然如此,这一决定并未能阻止北宋的灭亡。
二、宋高宗
赵构,即宋高宗,是宋朝的第十任皇帝,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时间为1127年至1162年)。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母亲是显仁皇后韦氏。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逃亡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支持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
在其即位后的早期,赵构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战略,一方面任命岳飞、韩世忠等抗击金军和伪齐,一方面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进行与金朝的外交谈判。最终,经过艰苦的谈判,南宋与金朝达成了“绍兴和议”,南宋的统治范围确定在淮河以南、秦岭以南的地区,局势得以稳定。然而,赵构也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为了稳固政权,他削弱了将领的兵权,甚至亲手下令杀害岳飞。此后,秦桧成为了其长期的权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则退居德寿宫,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赵构最终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由于冤杀岳飞一事,赵构在历史上饱受非议。
三、宋孝宗
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即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秀王赵子偁的儿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被宋高宗立为皇太子,同年即位为帝。即位之前,赵昚曾多次上书,强烈反对与金朝议和。当完颜亮南下时,他还请求亲自带兵前往抗击金军。即位后,赵昚复职岳飞的官职,并任命主战派领袖张浚为江淮东西路的宣抚使,组织兵力进行抗金,并成功驱逐了秦桧的党羽。
然而,在经历一系列战事失败后,赵昚的抗金决心开始动摇。他最终决定罢免张浚,转而与金朝签订了“隆兴和议”。尽管如此,赵昚始终未曾放弃对抗金朝的意图,仍然提拔了另一位主战派领袖虞允文为宰相,并指令各地加强防备,以准备未来收复失地。然而,由于虞允文因病去世,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将皇位禅让给太子光宗,并退居重华宫成为太上皇。五年后,赵昚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葬于永阜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宋孝宗是南宋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的在位时期被认为是南宋的黄金时代。
四、宋光宗
赵惇,即宋光宗,是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三子,母亲为成穆皇后郭氏。赵惇在乾道七年(1171年)被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接受父亲宋孝宗的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他将皇位禅让给了次子赵扩,自己成为了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