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明朝的火器是非常先进的,但当清朝成立后,中国的火器水平却出现了下滑,甚至回到了冷兵器时代。虽然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毕竟直到太平天国之战时,清朝的很多部队依然主要依靠冷兵器作战,但如果深究历史,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这么说。清朝的火器水平并不逊色,甚至有很多部队装备了火器,清朝能够顺利征服中原,火器的威力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觉得明朝火器先进,主要因为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看上去似乎非常高科技。然而,这种“先进”是有些夸张的,火器的种类多,并不意味着它们技术水平高。事实上,明朝的很多火器更多像是实验性产品,甚至可以说是玩具。这些火器大多属于简单的火门枪或者冷热结合的武器,虽然在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但实际上它们的战斗力远不如成熟的冷兵器。
很多人对明朝火器的评价,实际上是受到明代文人笔下夸张记载的影响。很多所谓威力巨大的火器,其实根本无法投入实际战斗,因为这些火器往往存在各种缺陷,而且威力也非常有限。有些描述甚至过于离谱,比如在宋懋澄的《东征纪略》里,提到一种将军炮,据说能够“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数年”。这听上去像是描述加农炮,实际上更像是某种夸张的描述,不免让人联想到原子弹。
明朝的许多火器从一开始便走向了淘汰,这些武器虽然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但它们的实战效果却非常有限。明军的火器在质量和战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而真正能够存留下来并在战斗中发挥作用的火器并不多,而且很多所谓“优秀”的火器,实际上是从国外引进的。例如,鸟铳、火绳枪、佛郎机炮、红衣大炮等,都源自欧洲。
这些火器正是清朝能够迅速装备并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清朝在入关之前通过缴获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先进的火器。清军很快意识到这些火器的威力,并通过征召工匠仿制大量火器,还吸纳了欧洲的科技成果。比如,1631年,清朝的工匠便成功仿制出了第一门西式火炮,并且得到了皇太极的亲自命名,“天佑助威大将军”这一名称也昭示了其威力。清朝还专门成立了火器营(乌真超哈营),并且迅速将鸟铳、红衣大炮等火器投入使用。
到明朝后期,清军的火力远远超过了当时其他势力。其火器的威力和质量,甚至超出了明军所使用的武器,成为当时各方势力中最为强大的火力存在。清军作为一个上升中的政权,在武器制造上严格把关,而制度腐败的明朝则处于巨大的劣势,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此外,明末其他如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也无法与清朝相比。
例如,在大凌河一战中,清军就部署了百余门大炮,对明军的堡垒进行猛烈轰击。拥有如此强大火力的清朝,怎么能称其处于冷兵器时代呢?当清朝稳固中原后,几乎全面淘汰了明代使用的三眼铳、单管火铳等原始火器。清朝皇帝甚至邀请欧洲传教士铸造火炮。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若想得到清朝重视,必然要具备铸炮的技能,历史上南怀仁便为清朝铸造了多达500门火炮。
清军在使用红衣大炮、佛郎机炮等火器的过程中,屡次在与明军、朝鲜、蒙古、沙俄、缅甸、尼泊尔等的战争中占据上风,火力强大是其立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