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由陈胜喊出,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这一刻,陈胜的豪情满怀激起了无数百姓的反叛之心。而在陈胜起义的过程中,一直忠心耿耿、与他并肩作战的老将吴广,亦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吴广这个陪伴陈胜走过艰难岁月的战友,最终却死于陈胜之手,这究竟是何缘由?
在遇到陈胜之前,吴广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水深火热的环境让吴广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活下去。与他不同,陈胜虽出身贫寒,但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当这团火焰迸发出来时,甚至连强大的秦朝都为之震动。彼时的秦朝,实质上已经步入了末期,赵高掌控了朝政,整个国家乱象丛生。秦二世胡亥早已被架空,成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傀儡皇帝。在赵高的指挥下,秦国大兴土木,强征百姓为壮丁,百姓的痛苦已达到了极点。
公元前209年,命运的车轮开始转动,翻开了新的一章。陈胜与吴广所在的戍边队伍行进至大泽乡附近,因为陈胜稍微有些官职,他们的身份也使得他在队伍中拥有一些特权。然而,行进中却遇到了大暴雨,队伍不得不暂时停下,暂时躲避风雨。可谁曾想,暴雨一直没有停歇,路面泥泞,根本无法继续前进。队伍中一片悲观失望,大家都清楚,如果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大秦的严苛法令,所有人都将面临死刑。而眼下已经耽搁了数日,就算勉强到达目的地,等着他们的也不过是死路一条。
站在一群人中,听着他们的哀叹,陈胜内心愈发不甘。他还怀抱着宏伟的梦想,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怎能就这样死于非命?此时,心中的那团烈火再次熊熊燃起。既然死是不可避免,那为何不选择死得有意义,死得有尊严呢?正当此时,队伍中出现了骚动,正应了陈胜的心思。他与吴广商量决定,趁此时机反抗暴秦,揭竿而起。
他们首先要掌控局势。在一场酒宴上,吴广巧妙利用与队伍领导亲近的机会,趁着酒劲激怒了这位官员。酒醉之后,官员暴躁不安,抽刀欲斩。吴广趁机反击,一刀斩下官员头颅,喊出震天响的口号:“大错已铸,谁若怕死可以离开,但若愿意留下,跟随我辅佐陈胜大王,定有荣华富贵。”此时,众人虽然面临抉择,但大家明白,若选择离开,就算回家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拼一把。于是,许多人纷纷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借着楚国的名号,陈胜与吴广迅速集结了大量的支持者,起义的队伍声势浩大。此时,一位名叫项羽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起义。尽管此时项羽的能力尚未完全显现,陈胜和吴广并未太过在意他,殊不知,这个年轻人将来会在他们死后掀起更大的风波。
在这一过程中,陈胜自封为将军,打着为扶苏公子与秦国大将项燕复仇的旗号,带领队伍与秦国士兵激烈作战。虽然秦国的军队已经不如嬴政时代的虎狼之师,但其战斗力依然强劲。然而,反叛的种子一旦播下,便迅速在整个秦国各地蔓延。起义的浪潮汹涌澎湃,秦国的各地纷纷起义,乱成一团。秦将章邯紧急接手,试图遏制这股汹涌的反叛力量。
此时,起义达到高潮,许多地方的起义军与秦军在战场上血战到底。陈胜自封为王,吴广被任命为大将军。但吴广始终是陈胜心中的一根刺。吴广虽为人骄横,但在当时,拥有能力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自信甚至傲气。可陈胜自从自立为王后,已经与曾经那个亲密无间、同甘共苦的吴广有所不同。此时,陈胜是王,而吴广只是大将军。即便如此,吴广依旧没有意识到陈胜已经开始疏远他。
另一方面,吴广在军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回想起最初起义时,他多次巧妙策划,策动起义、收买人心,这些事几乎都是他做的。在军中,吴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陈胜已经坐上了王位,这使得吴广成为了他心中的隐患。陈胜终于找到了机会除掉了吴广。史记中记载,吴广被派往打荥阳,而就在此时,吴广的手下田臧叛变,杀掉了吴广,并将他的头颅献给了陈胜。陈胜随即封田臧为上将军。这一事件背后,似乎隐藏着陈胜与田臧的暗中交易,毕竟他早已准备除去吴广这个潜在的威胁。
尽管陈胜的行动计划周密,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这一切也暴露了陈胜缺乏容人之心的缺点。在缺乏宽容与团队协作的领导下,最终,陈胜的队伍很快被秦军打得四分五裂,陈胜也死于逃亡途中。这场起义最终未能改变大秦的命运,反而为陈胜与吴广的死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