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苏争霸的年代,双方各自如同实验中的小分队,各自按照不同的思路和策略发展自己的经济。结果,美方的小分队表现出色,完胜苏联的小分队。如今,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来源于美国的小分队,而苏联的小分队中,仍然有一些国家未能完全脱贫。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美国有什么“秘密武器”?还是说苏联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存在不足?
原因自然相当复杂,但这也催生了一段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跟着苏联混,三天饿九顿”。其中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当然是外蒙古。外蒙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在沙俄和苏联的推动下,强行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那么,外蒙跟随苏联的这些年过得如何呢?
沙俄早在19世纪末,就已将外蒙视为自己的目标。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黄俄计划”中把外蒙纳入囊中,除了外蒙,还包括内蒙、东北以及新疆等地。沙俄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向外蒙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支持,使外蒙在经济和资源方面严重依赖沙俄。
随着清朝的衰弱,外蒙的王公们在沙俄的支持下,决定脱离清朝,选择独立。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外蒙宣布独立。对刚刚成立的北洋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失去领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北洋政府在与沙俄的交涉中,试图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商讨,1915年《中俄蒙协约》正式签订。协约规定外蒙的主权依然归中国,但允许其自治。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中国名义上保持主权,沙俄实际控制下的外蒙获得了部分自治权。此后,由于国内战乱,北洋政府难以顾及外蒙的局势。直到二战结束前夕,苏联提出的条件之一便是外蒙保持现状,继续在苏联的控制下独立。
历经沙俄与苏联两代政府,外蒙终于从中国手中分离出去。尽管北洋军一度短暂收复了外蒙,但由于国内战局动荡,这一成果未能保住。这也告诉我们,要想收复失地,单纯依赖谈判难以成功,或许需要依靠武力来改变局势。
那么,外蒙跟随苏联之后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二战中的外蒙
在二战期间,外蒙表面上尚未完全独立,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被苏联掌控。为了表达对苏联的忠诚,外蒙的高层几乎倾尽所有资源支持苏联。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外蒙组织了五六万士兵前往欧洲前线支援苏联,此外还提供了大量后勤支持。
此外,外蒙为了帮助苏联建设先进的装甲部队,组织了17万人前往苏联的矿区工作,甚至贡献了数万匹战马和其他物资。在苏联自己的经济也处于艰难状况的情况下,外蒙对苏联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外蒙本身缺乏经济自主性,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经济发展,因此在长期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外蒙的民生和经济状况非常艰难。
第二阶段: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的外蒙
二战结束后,苏联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作为二战期间的坚定盟友,外蒙自然受到苏联的重视。苏联不仅在外蒙建立了军事基地,常驻军队达到十万以上以保障外蒙的安全,还大力帮助外蒙发展基础设施。
苏联修建了上千公里的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并向外蒙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设施和三轮车、公交车等公共设施。除了基础设施,苏联还以高价购买外蒙的矿产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外蒙经济的发展。短短二十年内,外蒙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增长,甚至超越了当时欧洲的平均水平。苏联对外蒙的经济援助总额达到了370亿卢布。
当然,外蒙也为回报苏联的支持,开始引进大批俄语教师,并将蒙古文用西里尔字母拼写,以便于适应苏联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苏联投资者,外蒙还给予来蒙的苏联人各种优惠政策。
第三阶段:苏联解体后的外蒙
苏联解体后,外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苏联长期的支援让外蒙完全依赖于外部援助,而没有培养起自身的造血能力。矿藏产业是外蒙的主要支柱,但它的唯一出口市场就是苏联。苏联一旦解体,外蒙的矿产资源立即面临严重的市场困境,经济遭遇了巨大的打击。
更糟糕的是,苏联解体后,外蒙曾经的畜牧业劳动力大多转向了矿产行业。当矿产行业崩溃时,大量的矿工面临失业,外蒙的经济陷入困境。
在苏联解体后的数年里,外蒙的GDP总量急剧下降,其人均GDP不到内蒙的三分之一,经济水平相差悬殊。外蒙的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严重依赖单一的产业和苏联的援助,使其难以独立发展。
除了蒙古国,外蒙的范围还包括了图瓦共和国(即今天的图瓦)。图瓦曾在1944年被苏联强行并入,虽然它在苏联时期得到了某些支持,但经济水平依旧不高,甚至人均GDP仅为两三千美元,位列俄罗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总的来说,外蒙的经济发展,既受到苏联的帮助,也受到苏联政策的限制。无论是外蒙,还是图瓦,它们都处于苏联的战略控制之下,并没有获得充分的经济独立性。苏联将这些地区视作重要的缓冲区,而非经济发展区。因此,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始终没有显著提高,依旧处于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