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李德生作为总政部主任,开始着手整顿总政直属单位。当时,这些单位的级别并不高,但它们在军队和地方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它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拍摄的影片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整顿八一厂成为了李德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他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除了总政机关的人手,还从国务院借调了三名同志,深入调查相关情况。
为何优先整顿八一厂呢?因为这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单位,如果能够通过整顿解决八一厂的问题,其他单位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八一厂曾经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单位,而在文革初期,其领导权被造反派夺走,厂内的领导和骨干人员被边缘化,甚至被迫下放劳动,工作陷入瘫痪状态,根本无法正常运作。因此,八一厂已到了不得不整顿的地步。
1967年,八一厂的权力被夺走,随后在1968年成立了革委会。为了恢复厂内秩序,李德生选择了60军政治部主任彭勃来负责八一厂的工作。此时,60军隶属于南京军区,李德生在征得许世友同意后,将彭勃调任为八一厂革委会主任。彭勃是一位典型的“三八式干部”,抗战时期就投身革命,经历过战时的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务,拥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也相当强。
彭勃到八一厂后,首先着手的是团结工作,执行各项政策,但这也导致了对一些人和事的不同看法,内部很快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八一厂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借《红灯记》摄制组中的一个人,通过书信制造事端,掀起了风波。甚至有人指责彭勃为宗派主义,给他扣上不实的帽子,并提出了许多刁钻的问题,让彭勃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他一度选择沉默。
面对种种不公,彭勃深感委屈。李德生和副主任田维新曾多次找他谈话,表示理解并给予安慰。彭勃此前有过在南京市的工作经验,也处理过军队和地方的复杂问题,按理说一个一千多人的单位并不应该太难管理。然而,八一厂的特殊性让许多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受到“文革领导小组”的干扰,许多小事被放大,彭勃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
八一厂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彭勃的预期。即便李德生作为总政部主任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但“文化战线”的某些人始终抓住八一厂的文化问题不放,不断制造事端,搞得彭勃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李德生很理解彭勃的困难,毕竟他自己也曾在部队工作时面临种种挑战,李德生曾因工作原因错过了儿子车祸和母亲去世的消息,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彭勃曾向李德生倾诉过自己的不满,要求回到部队工作,因为他觉得如果连自己的“小家”都无法照顾好,又怎么能为大局尽心尽力?李德生劝慰他说:“我明白你的心情,但如果你走了,换来的是更高级的军区领导,也未必能解决八一厂的问题。我们出身部队,要用党性来工作,要顶得住压力,保持勇气和担当。”
八一厂的问题,虽然看似都是些小事,却在特殊环境下被过度复杂化。例如《红灯记》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所谓揭发问题,经过多次调查,最终证明许多指责根本不存在。为了彻底整顿八一厂,李德生要求工作组从实际出发,弄清楚真相,召开了多次会议,以便统一各方意见。
最终,李德生希望八一厂取消革委会,恢复之前厂长和政委分工制,王心刚担任厂长,彭勃担任政委。虽然总政部党委会议上没有异议,但仍然有少数人表示反对。经过各方协调后,这一调整得到了中央和军委的批准。彭勃随后从八一厂调回军队,担任江苏省军区政委,直到2022年4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