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痛定思痛,意识到继续在欧洲地区纷争无益,必须寻求新的出路。为了恢复国家元气,沙俄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早在1689年与1728年,沙俄分别与清朝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双方在东部和中部的边境线。从理论上看,沙俄已经没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然而,清朝在那个时期已显衰弱,沙俄对条约的约定漠不关心,于是大胆撕毁条约,迅速占领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与此同时,沙俄的目光也投向了中亚地区,认为即便面对英法两国的强大压力,沙俄依然能够征服中亚的那些小国。毕竟,英法列强在全球的地理要地几乎都已占据,而沙俄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这个地方人口稀少且和沙俄本土相连,英法列强当时并不感兴趣。
作为海洋强国,英法更倾向于占据靠近海洋的领土,如印度、缅甸、越南、伊朗以及奥斯曼土耳其解体后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等。由于沙俄海军实力较弱,它只能通过陆地扩张来弥补不足。看似沙俄巧妙地避开了海上竞争,但实际上,这种情况让他们得到了相对稳定的领土,毕竟离本土较近的陆地殖民地不容易脱离控制。
但如果看一下历史,海上殖民地常常最终会脱离列强的控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曾是列强的殖民地,但都最终走向独立。而沙俄的陆地殖民地因与本土直接相连,且多数地处荒凉区域,因此始终保持着对这些领土的控制,最终使得俄罗斯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然而,在众多沙俄殖民地中,中亚这片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经历了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这块领土的争夺,实际上伴随着无数起义与反抗,尤其是当地民众对沙俄统治的极度不满。沙俄采取了严酷的镇压策略,针对参与起义的民众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极其血腥。
即便如此,由于沙俄的武器优势,最终还是征服了中亚,扩展了势力范围,直到阿富汗边境。此举使得英国对南方局势感到恐慌,认为沙俄的扩张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为了加强与欧洲本土的联系,沙俄选择通过铁路的方式来实现,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旨在控制远东地区。
接着,沙俄也开始在中亚修建铁路。1879年起,沙俄投入大量资源修建中亚铁路,直到1886年线路到达土库曼的梅尔夫,这一年也是沙俄彻底征服土库曼的年份。到了1901年,中亚铁路全面建成,而今天中欧班列的中亚段,实际上就是沙俄时期建设的铁路遗产。
沙俄对中亚的控制不仅仅体现在铁路建设上,还包括大量俄族人向中亚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大多选择定居在草原丰富的哈萨克地区,这片土地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有许多原住民可以为他们提供劳动力。随着铁路的建设,俄族人离开家乡的距离变得更短,使得移民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到今天,哈萨克斯坦的俄族人口仍然占据了总人口的相当一部分,可见当年移民政策的成功。
然而,1917年沙俄灭亡后,中亚的命运又该如何发展呢?实际上,沙俄对这些较为听话的汗国,如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等,采取了保留态度,它们直到1920年才被苏俄所吞并。沙俄也采用了类似“代理人”的方式管理这些地区,特别是浩罕汗国和土库曼地区,由于反抗强烈,最终遭到了沙俄的彻底征服。
随着苏俄的崛起,沙俄的领土被苏俄继承了。苏联以加盟共和国的方式控制了这些中亚土地。1924年,土库曼和乌兹别克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1929年,塔吉克加入;1936年,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也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原本就与俄罗斯保持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苏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版图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然而,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却主动放弃了中亚五国的控制,这让人产生了疑问:手握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罗斯为何甘愿放弃?
原因之一是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极度萎靡,甚至到了能随便将军事装备出售的地步。以至于俄罗斯的海外海军基地都关闭了,除了叙利亚外几乎无一留下。中亚五国对于俄罗斯来说,变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它们自身的工业水平较低,常常需要俄罗斯的补贴,因此俄罗斯不得不放弃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此外,信仰上的差异也是一个大问题。中亚国家的绝大多数是伊斯兰信徒,而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即使俄罗斯国内的车臣问题已经足够复杂,若把中亚五国的7000万人口纳入,俄罗斯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若此时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徒生育率激增,可能会造成宗教上的“政权更替”。
最后,中亚五国在苏联解体后,合法地获得了独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法理上讲,这些国家的独立并无问题。苏联的解体给这些加盟共和国提供了独立的合法性,也使得俄罗斯在无法承受庞大负担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些土地。
尽管如此,俄罗斯近年来通过资源开发恢复了国力。现在回望,俄罗斯对中亚五国土地的放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尤其是这些国家的资源日渐丰富,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连接着中国、中东和西方。若俄罗斯能重新掌握这些土地,无疑能够对中东及东方的战略格局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当中亚国家打算将资源出售给中国时,俄罗斯通常表示强烈反对,要求中亚国家通过俄罗斯再转卖给中国,从而控制定价权。这背后的含义,其实是俄罗斯依旧渴望维持对中亚的影响力,甚至不排除将这些国家重新纳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