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接到命令北上前往东北。师长兼政委黄克诚考虑到师部领导班子有必要进行增强,于是向上级提出了调整建议。虽然华中局未能同意这一提议,但中央最终决定任命刘震,之前担任第十旅旅长的他,被提升为第一副师长,师参谋长洪学智则暂时兼任第二副师长。
从职务调整的角度来看,洪学智作为师参谋长,理论上也算是师部的核心领导,但为何在任命上却排在了从旅长升上来的刘震之后呢?洪学智出身于四方面军,曾担任军政治部主任,拥有较强的政工背景。在抗战爆发之前,他被安排到抗大学习,但由于一些突发情况,未能编入作战部队,而是继续留在抗大进行教学。
1940年,上级命令他率队前往华中进行培训,这一路上他走了整整半年之久。从太行山区出发,途经六个省份,行程颇为漫长。沿途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封锁,时常需要绕道而行,也不得不停下来休整,应对多变的情况,辗转难行。终于在1941年4月,他抵达新四军军部位于盐城的基地。
他率领的270名队伍随后与抗大第5分校合并,并被任命为副校长。没过多久,他还兼任盐城卫戍区司令。1943年2月,因参谋长彭雄前往延安学习,洪学智代理参谋长职务,随后在两个月后被正式任命为参谋长。到1945年9月,他在第三师的工作经历已经达到了两年半左右。
刘震曾是344旅的旅长,也是黄克诚的老部下,他们共同开创了冀鲁豫根据地。黄克诚率部南下与彭雪枫的部队会合,没多久又亲自带领队伍奔赴华中,留给刘震的部队经过多次改编,最终在一次反顽斗争中遭遇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因此,第三师和第四师的某些旅进行了调换,刘震再次成为了黄克诚的部下。
这支部队在华中并没有作为机动部队作战,而是承担了地方工作的责任,目标明确,就是要恢复和发展队伍的力量。第八旅则是由原十旅的一个团发展而来,黄克诚在前往华中时将其调走。
相较于洪学智,刘震到第三师的时间相对较长。洪学智从八路军敌后前往华中,只带了270多人,合并后这些人员相对分散,因此洪学智来到第三师的情形,几乎是孤身一人。而刘震则不同,他是一名战斗部队的旅长,从职务上看,刘震具备实职背景,而且他的十旅在后来的反敌斗争中表现杰出,那时他的团长钟伟曾受到黄克诚等师首长的表彰。
第三师的发展受益于红军的丰富经验,这支部队源自于红十五军团。刘震作为十五军团的将领,无论是在资历、战役成绩还是影响力上,优势都极为明显。洪学智回忆起当初,黄克诚曾希望提升他或刘震担任副师长,并计划将七旅旅长彭明治任命为参谋长。但由于方案未获华中局的支持,最终呈报中央,得到了将洪学智与刘震共同任命为副师长的决定。
在当时,将部队编入新的单位,与被空降到新单位的情况截然不同,执行的工作方式以及接下来的整合都具有明显的差别。进入东北后,第三师的第十旅与第八旅以及独立旅组成了第二纵队,刘震被任命为司令员,而洪学智则调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