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美国的土地上,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见面了。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泪水不禁涌上眼眶,他们紧紧地握住彼此的手,不愿松开。长久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这份重逢的时刻。谁曾想,这样一场期盼已久的相见,竟然发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当谈起这一刻,两人都忍不住感慨万千。
回忆起过去,他们都深感怀念。原来,这两位老人分别是张学良和我国开国上将吕正操。两人身份截然不同,却有着深厚的缘分。为何这两位背景迥异的老人会在美国相聚?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事实上,吕正操将军的历程并非一开始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将领。最初,他是在奉系军阀东北军中服役的。后来,他投身我党,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领。而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吕正操曾是张学良的部下,这也是两人深厚友谊的起点。张学良曾发掘吕正操的军事才华,甚至自费将他送到奉天(现沈阳)的讲武堂学习。吕正操不负重托,学成归来后,迅速晋升为张学良的副官,并最终被提拔为团长。
张学良的经历可谓曲折离奇。父亲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接管了奉系军,掌控东北军。那个时期,东北军是中国少数几支具有真正战斗力的部队之一。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许多将领向张学良请求出兵抗日,但他却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被迫退让。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带领东北军撤离东北,放弃东三省的土地。这一决定让日本人如愿以偿,占领了东北,并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张学良因为撤离东北被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标签,遭到国人的指责。东北军被称为“逃跑部队”,士气低落。但张学良安慰着士兵们,向他们承诺:“我将此酒送你们每人两瓶!请你们等待时机,汉卿将率你们披甲还乡,收复失地。那时,再用此酒与诸位痛饮于鸭绿江边,以洗加在我们头上‘不抵抗将军’的耻辱,以谢国人!”
不久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联合共产党抗日。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担心蒋介石的愤怒会改变抗日方针,于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然而,蒋介石一到南京便下令将张学良软禁在宋子文公馆,从此,张学良的余生都在软禁中度过,未能再见到自己的部下。
张学良深感自责,他曾说:“我做了什么?我对国家什么贡献也没有。”而吕正操将军则回应道:“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东北军替您打了。”那么,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在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东北军失去了领导,蒋介石担心东北军可能会爆发叛乱,于是将其压缩改编,并将他们派往各种危险的战场。由于蒋介石的偏见,东北军既没有得到补给,也常常被派遣到几乎必死的战场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东北军的伤亡最为惨重,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奋战在前线。
1937年,淞沪会战时,东北军为蒋介石的嫡系军争取撤退时间,67军全军覆没,军长吴克仁等人英勇牺牲。接着,南京保卫战中,东北军的57军再次英勇奋战,最终几乎全军阵亡,鲜血染红了长江。1941年,台儿庄大捷时,东北军333旅也成功击退了日军。
然而,尽管东北军的英勇表现屡次救国,他们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与补给,甚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直接取消了东北军的番号。东北军的将士们无法忍受这一切,最终一些人选择投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吕正操所说:“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东北军替您打了。”张学良虽然未能亲自上战场,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不可小觑。西安事变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蒋介石最终被迫采取积极抗日的策略,甚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为抗日胜利奠定了基础。
张学良一生的最大贡献,便是西安事变。而尽管他没有直接参与抗日战争,但这场变革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新的希望,最终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张学良与吕正操之间的重逢,却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后的相见。张学良于2001年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享年100岁,而吕正操则在2009年去世,享年10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