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字鹏举,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终其一生致力于保卫国家,然而却以十二道金牌被迫召回前线,并在监禁中遭受残酷迫害,最后含冤而死,这一悲剧不仅深深打击了南宋的民众,也成为后世众多中国人心中无法释怀的痛。
这段历史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但其中一些细节往往被忽略。比如在岳飞遭受冤屈之前,朝廷已经开始筹划对他的定罪,而在这一过程中,岳家军内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被召来接受审问。令人惊讶的是,岳家军中职务最高的十二名将领里,竟然有九人对岳飞提出了罪名。那么,岳飞究竟做错了什么?难道他真的图谋反叛吗?
岳飞出生于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二月十五日,家在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这个名字注定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岳飞的降生,如同锋利的刀刃,斩破了南宋朝廷的虚伪与平静,揭开了乱世纷争的序幕。
虽然出身贫寒,岳飞自幼便志向远大,且拥有过人的天赋。他在年少时便展示出武学才能,经过精心培养后,拳脚功夫、刀枪剑戟等武艺迅速传遍周围的乡镇,渐渐积累了声誉。
岳飞生于最好的时代,却也是最动荡的时代。北方的契丹、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频频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宋朝的国土,南宋朝廷亟需像岳飞这样的英雄人物来捍卫国家。而岳飞正是从军队中的一名小队长开始,历经几次入伍与退伍,最终崭露头角。在滑州南部的一场战役中,他初展锋芒,幸运地遇到自己的伯乐宗泽,并得以迅速升职,逐渐成长为一名有一定地位的中层军官。
然而,紧接着,北方的金军如潮水般涌南,迅速攻占了南宋的都城汴京,掠走了大量财物,甚至将徽、钦二帝掳走。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变”爆发了。尽管受到了巨大屈辱,新建立的南宋朝廷依然将自己的太平视为头等大事,任何敢直言谏言的岳飞都被排除出军队。这一事件为岳飞后来的北渡黄河、联合各方抗金的壮丽事业埋下了伏笔。
自南宋建立后,金国屡次进攻,战况一直处于不利局面。金军几乎摧枯拉朽般地一路南侵,迅速攻占长江中下游,南宋的都城几度面临危机。就在这时,岳飞带领岳家军从背后发动反击,取得了金军罕见的失败,并成功将其逐出江苏,收复了建康城,推动南宋进入反攻阶段。
经过几年的国内整顿与恢复,岳飞继续指挥四次北伐。他从襄阳开始,逐步收复失地,直至准备进军开封,最终迎来即将完全收复北地的时刻。然而,就在此时,赵构下达了十二道金牌,毫无理由地命令他撤回。此时,开封城近在眼前,岳飞的十年心血即将收获,然而他只能仰天长叹,毅然命令全军撤退。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岳飞依然在军中服役。绍兴十一年,金国为了应对实力强大的南宋军队,被迫提出议和条件。这一动议成为压倒岳飞的最后一根稻草。赵构急切希望达成议和,心知只有除掉岳飞,方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多数后世人通过民间传说和戏剧化演绎将岳飞的死归咎于秦桧。然而,真凶绝非秦桧,而是当朝皇帝赵构。岳飞与赵构的矛盾深刻而复杂。最初,赵构欣赏岳飞,依赖他在金军压境时的英勇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岳飞的权力和声望不断上升,已不再是赵构可以轻松控制的棋子。岳飞的忠诚和才干使得南宋逐渐强盛,但他和赵构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对议和的态度,使得两人的关系日渐紧张。
岳飞的毕生理想是收复故土,直捣黄龙,这也是他为之奋战一生的目标。然而,赵构却更倾向于通过议和来维持南宋的安宁,他希望能像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那样,通过一纸契约换取长久和平。岳飞坚决反对,他的梦想与赵构的策略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多次劝谏未果后,岳飞甚至辞官回庐山守墓,以示抗议。这一行为令赵构深感威胁,也让他意识到,只要岳飞在世,议和便不可能成功。于是,岳飞成为了赵构实现议和目标的障碍,最终,他被迫接受了朝廷的无理指控。
关于岳家军的背叛者,历史中记载了不少背叛者的名字,这些人曾是岳飞的亲信与战友。岳家军的命运,不仅仅关乎一位将军的忠诚与背叛,还折射出南宋的内外交困和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