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迅速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建立了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并设年号为“大同”,后来改为“康德”。因此,这一时期的溥仪通常被称为“康德皇帝”。在日本的控制下,伪满洲国的影响力几乎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当然,由于日本已经占领辽东半岛,这一区域直接归日本管理。
这一切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因为这个政权完全是由日本操控,毫无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资格。事实上,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前,沙俄也曾有过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想法,而提出这一计划的正是沙俄的财政大臣维特。
沙俄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多次计划向东扩张领土。他的祖父亚历山大二世曾在位期间,在东方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具体来说,从1858年到1881年,沙俄通过一系列条约从清朝获得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没有动用武力。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方式,深深吸引了尼古拉二世,他希望能继承并超越祖父的成就。这也是许多君主的心理,像清朝的康熙帝孙子乾隆帝一样,时常想要 surpass 先祖的辉煌。
因此,尼古拉二世提出了著名的“黄俄计划”,该计划具有相当的野心。在地图上,沙俄将东北的海参崴与新疆的乔戈里峰连成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线以北的中国土地,计划全面俄罗斯化。这意味着,东北、内蒙古、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几乎全部都将纳入沙俄的势力范围。由于这些地方主要居住着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一计划也因此得名“黄俄计划”。
为实现这一计划,沙俄的高层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主张采用武力直接占领这些领土,就像当年沙俄通过征服中亚占领4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样。与此相对,财政大臣维特则建议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通过经济、物资的渗透,让这些地区逐渐依赖沙俄,进而悄然将其并入沙俄。
尼古拉二世最初偏向维特的方案,因为在此前,沙俄并未通过武力扩张,而是依靠谈判和外交达成了极大利益,因此他认为维特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当前形势。此外,尼古拉二世也想以一种更平稳的方式,达到比祖父更大的成就。在得到沙皇的支持后,维特充满信心地开始实施黄俄计划。
其中,东北地区在维特的计划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人口众多,靠近清朝的首都,并且拥有丰富的天然港口和肥沃的土地,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维特将哈尔滨视为战略要地,而现代哈尔滨市的雏形实际上正是在沙俄的推动下形成的。沙俄在此建立了一座新城市,避开了中国人的聚集地,将其打造为俄国人在东方的象征,甚至一度被认为可能成为未来俄华帝国的首都。
维特的计划并非一蹴而就,东北的未来局面需要逐步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应建立一个受到沙俄直接管理的“俄华帝国”,该帝国的首脑虽然可以是中国人,但所有重要职务必须由俄国人担任。经过一段时间,维特希望通过当地的投票,逐步将“俄华帝国”并入沙俄。
然而,计划未能按预期顺利进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提出了通过武力夺取东北的方案。尼古拉二世考虑后决定采取更加直接的军事手段,因此沙俄17万大军趁机入侵东北,仅用了3个月,就占领了超过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一举动在国际间引起了强烈反应,沙俄随后做出让步,决定让盛京将军曾祺成为东北的领导者,但必须由俄国人控制实际权力。这一计划类似俄华帝国的雏形,假如其顺利推进,曾祺可能会成为伪帝。不过,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让沙俄在战场上败北,导致俄华帝国的构想彻底破灭。
随后的日俄战争不仅改变了东北的格局,沙俄的领土野心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1905年,日俄开始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虽然中国收回了东北主权,但日本和沙俄的野心并未因此减退。尤其是日本,战后获得了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将旅顺作为海军基地,逐步形成了它的“大陆计划”。
1912年,清朝灭亡后,日本开始效仿沙俄的做法,构想在东北建立类似于“日华帝国”的政权。按照沙俄的战略思路,日本开始大量向东北移民,并在此建厂、设校,把南满地区当作自己的经济与政治重地。直到1931年,日本通过操控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掌控了整个东北地区。
一场日俄战争使得沙俄的“俄华帝国”计划成空,而日本在战后通过建立伪满洲国,完全控制了东北。伪满洲国的存在持续到1945年,直至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苏军进入东北,并在短短几天内消灭了伪满政府和数十万关东军。
1905年的日俄战争让沙俄的东扩梦想破灭,而1945年,苏联战胜日本,为中国收回东北,实现了历史的报复。经过长时间的外部侵略后,东北最终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