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鲁瑞林被调任62军政委,此时他身为61军副军长。这一职务的变动不仅意味着他在职务上的晋升,更是从军事指挥的角色转向了政工岗位。作为新任的政委,鲁瑞林在62军始终保持着指挥员的风范,尤其在战斗过程中,他和军长之间常常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鲁瑞林经历了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多重角色。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不仅担任过连的指导员,还曾任营长。在抗日战争期间,鲁瑞林担任过军分区政委,并兼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及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活跃于后方担任军事指挥员,曾任太行军区分区的司令员和军区的副司令员,最后在1948年13纵成立后,被委任为副司令员,参与前线作战。
从鲁瑞林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在后方军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在野战部队的时间却相对有限。通常情况下,后方军区所承担的作战任务相对较轻,主要职责是巩固根据地,为部队发展地方武装,进行剿匪、军工生产、土地改革及局部作战等活动。
在13纵成立后,鲁瑞林没有继续担任纵队司令员,而是以副军长的身份降职,真正掌握指挥权的是之前担任6纵副司令员的韦杰。一位在前线指挥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韦杰在6纵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打下了众多硬仗。
作为副司令员和副军长,鲁瑞林在战斗中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例如,在攻打太原城的战役中,上级调动了19兵团和20兵团,并集中部署了1300门大炮。鲁瑞林自信地表示:“我们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把握攻下太原城,拿下胜利。”
1949年4月,鲁瑞林正式调任62军政委,军长则是刘忠。62军的前身是15纵队,起源于太岳军区的地方部队。刘忠是刘邓陈将领旗下的指挥官,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既有军事教育的背景,也参与过军事指挥与政治工作,但他更热衷于亲自带兵作战。
在陈赓率部南渡黄河后,刘忠留在太岳军区,接替王新亭担任司令员,王新亭则接任8纵的司令,积极配合徐向前指挥的军区部队,开展各项军事行动。
鲁瑞林进入62军后,仍然保持着战斗的精神。62军隶属于18兵团,而18兵团接到的任务是南下西南,部队行进间经历了多个关口,顺利抵达指定地区待命。鲁瑞林为了保持士气高涨,鼓励部队出击,然而刘忠军长却表示不同意。根据上级的命令,62军到达的主要任务是待命,并未要求主动攻击,贸然出击极有可能破坏整个作战计划。
在“是否出击”的问题上,两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作为军长的刘忠严肃表示:“我不仅是党委书记,更在军事事务上拥有最终决策权。”面对军长的坚定态度,鲁瑞林虽然感到不悦,却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根据军政分工的规定,军事指挥员主要负责军事作业,而其他事务则由政治工作负责。
若是在1942年之前,政委所拥有的决策权可能使鲁瑞林选择主动进攻,但在当时,军事事务归军事主管,若有疑虑他可以向上级进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