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汉朝最牛的谋士,张良绝对能排前三。这哥们儿出身可不一般,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相国,妥妥的 "官五代"。要是韩国没被秦国灭掉,他估计能舒舒服服地当一辈子贵公子,每天喝喝茶、看看书,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但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韩国被秦灭了,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国破家亡的张良,心里那叫一个恨啊,发誓一定要报仇。当时秦始皇正到处巡游,张良就找了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准备在秦始皇路过的时候来个 "偷袭"。结果呢,大力士的准头有点差,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张良只好赶紧跑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博浪沙刺秦" 事件。虽然刺杀失败了,但张良这胆子,那是真不小,妥妥的 "狠人" 一个。
逃亡的张良来到了下邳,在这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 —— 黄石公。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黄石公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换作别人,估计早就火了,但张良不仅去捡了,还恭恭敬敬地给黄石公穿上。黄石公觉得这小伙子不错,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于是就把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他,还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张良如获至宝,从此刻苦研读,这才有了后来的满腹经纶。
后来,张良遇到了刘邦,觉得这哥们儿挺有潜力,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刘邦虽然出身平民,但很会用人,对张良那是言听计从。在鸿门宴上,要不是张良提前给刘邦出主意,让他向项羽低头服软,估计刘邦早就成了项羽的刀下鬼了。张良就像一个顶级的 "谋士",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好办法,帮刘邦化险为夷。
刘邦打下天下后,要定都洛阳,大家也都觉得洛阳不错,毕竟是个古都。但张良却力排众议,建议定都关中。他说关中 "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进可攻,退可守,是个定都的好地方。刘邦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张良的眼光那是相当长远,关中确实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件事能体现张良的智慧,那就是封赏功臣的时候。当时刘邦封赏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功臣,却把那些得罪过自己的人晾在一边。功臣们都很不满,有的甚至开始发牢骚,眼看就要出乱子了。张良就跟刘邦说:"你最讨厌谁?" 刘邦说:"雍齿啊,这小子以前老是跟我作对,我早就想收拾他了。" 张良说:"那你就先封赏雍齿,这样大家看到连你讨厌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心里就踏实了。" 刘邦照做,果然平息了功臣们的怨气,这招 "以退为进",张良玩得那叫一个溜。
张良不仅有谋略,还很懂得 "功成身退"。汉朝建立后,他知道刘邦多疑,功臣们的日子不好过,就主动交出兵权,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去修仙问道。其实这都是他的借口,他就是想躲开朝廷的纷争,保住自己的小命。最后,张良真的得以善终,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能有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他太聪明了。
张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既有胆魄,敢去刺杀秦始皇;又有智慧,能在乱世中找到明主,还能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他就像一个 "躲" 在幕后的高手,用自己的谋略改变着历史的走向,却又不贪恋权力,这种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