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张云逸和妻子韩碧返回了久违的海南老家。回到故土才几日,张云逸便接到周总理的电话,传来毛主席的召见,称有要事相求。自1952年后,由于身体原因,张云逸已逐渐辞去了手中的重职。尽管如此,他一直心系毛主席。得知主席欲见他,张云逸兴奋不已,匆匆从海南赶赴北京中南海。
然而,面对面会晤时,毛主席交代的事情令张云逸陷入了犹豫。思索片刻后,他最终决定宽容大度地回应:“那我还是大度点吧。”毛主席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让张云逸如此为难?
张云逸,作为开国十大将之一,是唯一一位虽为大将,却享受元帅待遇的开国功臣。毛主席对他一直高度敬重,曾称赞他:“共产党能与国民党将领言谈的人少,张云逸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有其深意,毕竟,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张云逸就已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少将参谋长。张云逸的革命历程可追溯至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在黄花岗起义中因偶然外出买菜而逃过一劫。后来,他曾说,如果当时没有临时外出,他或许就成了“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之一。
1926年,张云逸因对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深感厌倦,毅然投身共产党。多年后,张云逸的儿子张光东曾询问他为何加入共产党,张云逸回答道:“你无法想象当时社会的黑暗,我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才入党的。”此举证明了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1927年,张云逸参加了武昌起义,并前往上海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1929年,他参与了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并担任军长。张云逸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表现出色,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然而,因多年的高强度工作,张云逸的身体逐渐不支。1952年,他写信给毛主席请求暂时休养。毛主席立即回信,关切地劝他好好养病,并将手头事务交由他人处理。从此,张云逸的主要任务便是养病调养。
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且特批享受元帅待遇,这一荣誉在开国将领中独一无二。授衔时,他已63岁,尽管如此,他曾多次向中央军委表示,自己因身体原因不宜继续工作,建议将大将的职位授予其他人。毛主席却坚定表示:“张云逸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同时,张云逸的资历非常深厚,既是同盟会成员,又是红军元老,授予大将衔实至名归。
1961年,张云逸回到了久违的海南文昌老家。常说自己是海南农民的儿子,张云逸关心家乡的民生困苦,并期待家乡能够早日富裕起来。他时常关注着海南的发展,在此次回到故乡后,他与乡亲们及当地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回到北京后,他依然惦记家乡,给文昌县委书记和县长写信,提出了关于家乡发展的几点建议,并留下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家乡的情况。
张云逸一直重视教育。即使在国民党时期,他也未忘记资助家乡的小学母校,确保家乡的孩子们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曾有一年,学校面临困难,校长向张云逸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号召华侨为学校募捐。张云逸收到信后,回信表示:“向华侨募捐不妥,你们可以把我1919年在文昌买的房子卖掉,用来支持学校。”他的高风亮节得到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师生们都对他心存敬仰。
1965年,张云逸与妻子韩碧再次回到了海南。时光流转,许多地方已发生变化,但家乡的不断发展让张云逸感到欣慰。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毛主席有重要事务需要他亲自前往中南海处理。周总理为打扰张云逸的行程表示歉意,但张云逸知道,毛主席极少给他派任务,这样的重要事情,自然不能推辞。
尽管韩碧原计划第二天再启程,张云逸却迫不及待,当晚便与妻子一同赶往北京。抵达北京后,张云逸急忙赶赴中南海,毛主席早已在怀仁堂等候。当他见到张云逸时,依旧亲切地称呼他“老将军”。虽然多年来未曾常见面,但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毛主席得知张云逸身体有所恢复,十分欣慰。
1964年,毛主席收到两大筐来自天水的苹果,得知张云逸正在上海治疗时,他便指示将其中两筐送给张云逸。毛主席对张云逸的关怀令他深感动,这也是他急于从海南赶到北京的原因之一——不想辜负毛主席的关心。
当两人寒暄过后,毛主席开始正题:“我有件事要拜托老将军,去接一位老朋友,他很熟悉。”张云逸问:“谁?”毛主席微笑着说道:“李宗仁,他马上就要回国了。”李宗仁的名字令张云逸愣住了,毕竟他与李宗仁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抗战前,李宗仁便主张抗日,与蒋介石意见不合。那时,党中央派张云逸前往华南执行统战工作,两人因共同的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抗战爆发后,李宗仁积极支持抗战,邀请张云逸留在桂林商议抗战事宜。尽管两人曾并肩作战,战后因国共矛盾加剧,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然而,毛主席安排张云逸去接李宗仁,也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彰显了共产党的胸怀。
尽管个人情感复杂,张云逸还是表示:“请主席放心,还是我大度一点,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紧紧握住了张云逸的手。
1965年7月20日,张云逸与妻子韩碧带着鲜花,早早来到北京机场迎接李宗仁。现场气氛隆重,周总理、贺老总、溥仪等人也一同前来迎接。当李宗仁走出飞机时,看到这一盛大场面,惊讶不已。与张云逸见面时,李宗仁一时未认出他,张云逸笑着走上前:“德邻公,不认识我了?我是张云逸啊!我们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欢迎你回到祖国!”李宗仁激动得眼眶湿润,紧紧抱住了张云逸,感慨万分:“谢谢你,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你,胜之兄。”在这一刻,两位曾经的敌人化敌为友,携手走向共同的未来。
回国后,李宗仁专程拜访张云逸,显然他对张云逸有着不同寻常的敬重。为了迎接李宗仁,张云逸特意为他更换了沙发,并早早在家等候。李宗仁见面时没有寒暄,而是直接向张云逸鞠了一躬,表示歉意和敬意。两人冰释前嫌,共同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努力。
1974年,张云逸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临终前,邓小平同志特地去医院探望他。张云逸虽然言语困难,但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默默传达着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于北京去世,享年82岁。得知噩耗,邓小平深感悲痛,毛主席也默然无语,忽然对身边人说道:“以后都不用送苹果了,张云逸走了,这苹果我不知道送给谁了。”
张云逸的追悼会由叶剑英元帅主持,邓小平致悼词:“张云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上一篇:为什么美国会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