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永乐年间,宫中的三宝太监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下,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至西洋,这一壮丽的历史盛举,史称“郑和下西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真正目的,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与争议,直到1911年,印度洋海域打捞出一块明代石碑,当地居民将其翻译后,才揭开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那么,这块石碑究竟记载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或许需要从明成祖朱棣的上位历史说起。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时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正酣,时局动荡。直到朱棣七岁那年,朱元璋终于战胜了所有敌人,登基成为帝,而朱棣也因此成为了皇子的候选者。洪武三年(1370年),年仅十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开始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虽然当时年幼,但朱棣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感性,注重民间疾苦,关心国家时事,逐渐展现出作为未来帝王的风范。
到了朱棣17岁时,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