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教导旅,作为抗联仅存的力量,战士人数仅有一千余人。这个人数中,朝鲜族战士和苏军教官占了三分之一。教导旅的高级指挥官中,除了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篯(李兆麟)和参谋长崔石泉(崔健镛),其中崔石泉是旅居中国的朝鲜人。
教导旅共下辖四个营,其中1营的营长是金将军,政治副营长安吉;2营营长是王效明,政治副营长姜信泰(姜健);3营营长是许亨植(王明贵),政治副营长金策;4营营长是柴世荣,政治副营长季青。抗战胜利后,六位将领选择留在中国,即旅长周保中、副旅长张寿篯、2营营长王效明、3营营长王明贵、4营营长柴世荣和副营长季青;另外六位则选择回到朝鲜,包括参谋长崔石泉、1营营长金将军、副营长安吉、2营副营长姜信泰(姜健)、3营营长许亨植和副营长金策。
那么,抗联教导旅这十二位旅级、营级的高级指挥官,建国后他们的授衔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旅长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曾就读于云南讲武堂。周保中的军旅生涯十分辉煌,1926年北伐时便已是上尉军官,次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程潜第6军18师少将副师长,并兼任52团团长、湘东警备司令。这样的履历堪比“北伐名将”叶挺将军。1928年,周保中留学苏联三年,归国后被派往东北,担任满洲省军委书记。之后,他在周公的建议下,将“奚李元”改名为“周保中”,并先后担任了王德林救国军参谋长和抗联第五军军长、第二路军总指挥。抗战胜利后,周保中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副司令员,参与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解放后,他随二野四兵团回到了家乡云南,担任陈赓副手,但未参加授衔。
副旅长张寿篯(即李兆麟),辽宁辽阳人,是海伦、珠河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张寿篯曾在多个职位上为抗联作出了贡献,曾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赵尚志为队长)、哈东支队政委(赵尚志为支队长)、东北抗联第6军政治部主任(夏云杰为军长)、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赵尚志)。抗战胜利后,张寿篯被任命为松江省副省长(冯仲云为省长、张策为书记),但他多次揭露南京当局发动战争的阴谋。1946年3月9日,张寿篯在哈尔滨一家旅馆被特务暗杀,年仅36岁。
教导旅的其他营级干部中,王效明和王明贵两位营长成为了解放后的开国少将。王效明来自辽宁昌图,出身农家,曾在叔父和表兄的帮助下进入沈阳兵工学校和东北陆军讲武堂。他曾担任抗联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政委,解放后,王效明成为东野独立第11师师长,后参与长春卫戍司令员的工作,164师在朝战爆发后改编为人民军第二军团第五师。王明贵,吉林磐石人,24岁时加入杨靖宇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并任抗联第六军第三师师长,参与西征后进入远东。解放后,王明贵任齐齐哈尔市卫戍副司令、嫩江军区司令员,并担任东野骑兵师和独立第8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并在1955年与王效明一同被授予开国少将。
教导旅第4营的两位主官,柴世荣和季青,则命运各异。柴世荣,山东胶县人,6岁随父母迁至吉林,曾在朝鲜做筑路工,后与龙县伪警察组织合作,并最终加入抗联。柴世荣在抗联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抗联第五军副军长、第三路军总指挥。1938年后,柴世荣奋力抗击关东军,并因果断处决叛徒关书范等人而闻名。但1943年初,柴世荣在赴伯力执行任务途中失踪。关于他的结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日军伏击牺牲,也有的说他被苏军大清洗所害。季青,黑龙江依兰人,进入抗联后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抗联第五军政委、3师政治部主任等。抗战胜利后,他选择回朝鲜,但被苏军在西伯利亚劳改营囚禁了11年,直到1955年才归国。季青因涉嫌“苏特”被关押了三年,错过了大授衔。
在回归朝鲜的6位干部中,崔石泉、金将军、姜信泰等人成为了人民军的重要将领。崔石泉,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人,少年时期来中国,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并在黄埔军校任教。抗联时期,崔石泉担任抗联第二路军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朝鲜,成为人民军第一任总司令,并于1957年被授予元帅。金将军,原为朝族义勇军的成员,曾担任抗联第2军3师师长。安吉是朝鲜族,出生在吉林珲春,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组织游击队,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朝鲜,并出任人民军总参谋长。姜信泰,移居东北后加入抗联,抗战胜利后回朝,并曾担任人民军1师师长等职务,1950年在美机空袭中壮烈牺牲。
这些抗联教导旅的指挥官和战士们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且许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重要的军衔和职务,成为新中国建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