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南昌起义的部队抵达广东大埔县的三河坝,这一时刻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节点。如何选择接下来的道路,必须做出及时而明确的决策。起义的前委经过讨论,决定分兵行动,主力前往潮汕,而留下25师与第9军教导团在三河坝阻击追击的敌军。
这个决策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原本并不在起义军领导层核心的朱德,最终成为了“红军之父”,而那些原本有可能晋升更高职位的人,如周士第,则在历史的潮流中显得“高开低走”。命运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令人感慨万分。
决定将主力派往潮汕,主要因为潮汕地区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其沿海位置有可能得到苏联的军事支援。然而,这一选择虽然看似充满机遇,却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广东的群众基础确实深厚,然而,这也是敌人最为强大的地方。沿海的地理特征虽然可能带来外部援助,但其狭窄的机动空间一旦被敌军三面包围,便陷入无法脱身的困境,极其危险。
将25师留下进行阻击,主要是考虑到这支部队是北伐时期的精锐之师,战斗力强悍,能够在关键时刻顶住敌军的压力,防止部队溃散。第9军的副军长朱德被指定为指挥官,尽管他是部队中级别最高的指挥官,但他此前并没有与25师有过直接的联系,部队的真正核心人物依然是师长周士第。
年仅27岁的周士第,军旅生涯起点颇高。作为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他曾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队长,在北伐中屡建战功。后来,周士第在叶挺手下任营长,建立了卓著的战绩。随着叶挺升任24师师长,周士第也升任为25师73团团长,成为“叶挺独立团”的核心人物,似乎注定是叶挺的接班人。
在南昌起义之前,周士第率73团驻扎在九江马回岭,起义当天,他所在的部队并未参与。25师的师长李汉魂曾劝周士第与张发奎站在一起,但周士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立场。当聂荣臻特派员将起义的消息带到时,周士第立刻做出决定,带领部队投入起义。
要将一个完整的北伐铁军师拉出来,并非易事。聂荣臻与周士第共同商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在午休时间,以打猎为名带领队伍行动,各营分头行动,最终在德安车站集结。张发奎与李汉魂得知消息后,带领卫队营追来,双方一度僵持不下。此时的决定至关重要,如果再犹豫不决,历史的轨迹可能会被完全改写。在关键时刻,聂荣臻和周士第果断命令朝天鸣枪,震慑了张发奎和李汉魂,迫使他们丢下卫队迅速撤离。
经过一番周折,周士第带领3000名部队连夜赶往南昌,顺利加入了起义军。25师经过补充后,重新编成,周士第被任命为师长。将一支精锐的北伐部队拉入起义阵营,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南昌起义的各部队中,贺龙的部队人数最多,但成分复杂,可靠性不足;而蔡廷锴的部队虽然人数可观,但心思不一。相比之下,25师无论在可靠性还是战斗力上,都是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周士第的地位也因此变得举足轻重。
三河坝的地形并不适合防御,四面环山、三江汇流,如何部署都显得十分困难。周士第果断命令部队转移到对岸准备防守,然而蒋军钱大钧部的10个团已迅速逼近。此时,起义军的主力已经在潮汕战场上失败,然而周士第和部队并不知情,他们依然死守三河坝,誓死抵抗。经过三天的激战,战斗愈发惨烈,重要阵地接连失守,75团3营全体牺牲。最终,25师被敌人三面包围,形势愈发险恶,周士第只能下令撤退。
25师在三河坝遭遇了重大损失,士气受到极大打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接到了来自潮汕的消息,得知主力已经失败。整个部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走。
此时,周士第决定离开部队,他告诉朱德,自己需要得到组织的指示,因此将前往上海寻找明确的方向。朱德听后十分焦急,毕竟部队是周士第亲自带领的,如果他离开了,部队该如何自处?
尽管这是集体讨论后的决定,但在如此重大历史节点做出这样的选择,确实让人深感遗憾。周士第最终离开了部队,经过一番辗转来到了香港,并向李立三和聂荣臻汇报了南昌起义后的经过。然而,命运再度捉弄他,周士第在香港突然患上了疟疾,必须立刻住院治疗。由于组织经费紧张,且香港局势不稳,他接受了同乡朋友的建议前往马来西亚治疗。周士第的这一选择让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也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周士第的离开几乎让25师这支北伐铁军散伙,幸好朱德及时挺身而出,凭借超凡的智慧与勇气,成功稳定了军心,使得这支部队没有陷入彻底的崩溃,并最终将南昌起义的火种带上了井冈山,朱德也因此被誉为“红军之父”。
1929年,周士第回到中国,加入了“黄埔革命同学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成立了“抗日义勇军”,并亲自担任队长,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随着蔡廷锴公开反蒋,周士第积极充当联络人,和前来福建的潘汉年、张云逸建立联系,并表达了加入红军的愿望。最终,周士第在1934年归队,进入红军大学任教。
在1955年授衔时,周士第被视为一个特别的将领。他自1924年就加入了革命组织,资历仅次于朱德和聂荣臻。当时,参与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中,周士第的职务仅次于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根据资历,授予他元帅的头衔也并不为过,但最终他获得了上将军衔,或许是考虑到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机会较少。
周士第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