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元朝时期,浙江婺州义乌的赤岸镇流淌着一条小溪,名为丹溪,这里正是晋代伟大的道士、羽化成仙的葛洪的出生地。
公元1281年,丹溪溪畔的一座农房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男孩诞生了。他便是后来的元朝著名医学家,享有“丹溪先生”之称的朱震亨,也被誉为朱半仙。
朱震亨从小就显得异常聪明。他生下来便耳聪目明,智商极高。年仅四岁时,便开始学习读书,且拥有惊人的过目不忘能力。九岁时,他已经阅读了儒家经典,且总是力求深入理解其中的原意,令村里的老学者们无不赞叹,纷纷预测这孩子未来必成大器。
转眼间,朱震亨已经年满十八,英俊潇洒,志向远大。他立志要像诸葛亮那样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伟业。怀着这样的梦想,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科举的备考,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步入仕途。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玩笑,尽管朱震亨才华出众,但他却连续十八岁到三十六岁,多次参加科举,始终落榜,整整十多年无缘功名。
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朱震亨百思不得其解。他常常困惑,自己究竟在何处缺乏,而自己明明如此努力、如此才华横溢。长年累月的挫败让他不免感到沮丧。
有一天,心情沉重的朱震亨来到城中,决定请一位著名的算命先生为自己解开困惑。经过两次算命,算命先生的卦象显示出无数困难与阻碍,预测朱震亨无缘做官。这一结果让他幡然醒悟,认为这是天命难违,便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成名的梦想。
但朱震亨是位书生,他既不会做农活,又不愿困守于教书的平凡生活中。为谋生计,他曾一度考虑开设私塾。然而,就在此时,他的母亲突然中风,卧床不起,朱震亨带着希望四处求医,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看着母亲因病瘫痪,朱震亨决心亲自为母亲疗病。他翻阅了大量古代医学经典,特别是扁鹊和华佗的医书,最终得出中风源自气血上逆,导致血管中的斑块压迫中枢神经,引发偏瘫的结论——这正是“痹证”。于是,朱震亨开始专心研究古代医学方剂,尤其是当时盛行的《和剂局方》。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配制药方并抓药。
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在朱震亨的坚持下,他成功治好了母亲的偏瘫,几乎堪称现代医学的奇迹。“久病成医”这一名言深深印在了朱震亨的心里,促使他决定投身于传统医学的学习与研究。
为了拜访名医,朱震亨离开家乡,踏遍了浙江、吴中、宛陵、南徐、建业等地,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仪的医生。直到1325年,已经39岁的朱震亨终于得知一位名叫罗知悌的神医,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弟子。罗知悌精通医术,但为人孤傲且不易接近。
朱震亨决心拜访这位名医,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为了得到罗知悌的指导,朱震亨几乎每日都来到罗府,耐心地等待机会。在遭遇拒绝和冷遇之后,朱震亨始终没有放弃,每天坚持不懈,甚至风雨无阻、烈日酷暑下依然坚持站在罗府门前。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坚持,罗知悌终于被他的毅力打动,决定收他为徒。
罗知悌教导朱震亨,学习医术的根本在于熟读《素问》和《难经》,这两本经典是中医治疗湿热相火等病症的基础。接下来,罗知悌让朱震亨在外屋接待病人并进行实习。起初,朱震亨对罗知悌奇特的诊病方式感到疑惑,认为这种极大剂量的药方是否真的对病人有益。但罗知悌始终未多作解释,只有在朱震亨深入学习后才会逐渐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
某一天,朱震亨正在接待病人时,一位匆忙的男子闯进屋来,急切地说道:“朱郎中,街头上有位和尚看起来病得不轻,赶紧去看看吧!”朱震亨立即告诉师傅,罗知悌指示他:“把和尚抬过来。”
罗知悌检查了和尚的脉象后发现他体内有淤血积痰,于是施以急救,用指头掐住他的“人中”穴位。不久,和尚醒了过来。原来,这位和尚年仅25岁,来自四川,已经出家七年。因无路费无法返回家中,常常因思念母亲而痛哭,最终患上了病。
罗知悌嘱咐朱震亨:“把他带回家,再去买几斤黄牛肉和猪肚,熬制成粥状,让他慢慢食用。”
朱震亨照办,每日喂和尚食用熬制的牛肉和猪肚,耐心安慰他,鼓励他病愈后可以回家侍奉母亲。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和尚的病情逐渐好转。此时,罗知悌让朱震亨再为和尚熬制核桃承气汤,继续帮助其排毒。果然,和尚开始大量排泄体内积淤,迅速康复。
朱震亨跟随罗知悌学习了整整一年,医术大有长进,逐渐掌握了罗知悌的精髓。
三、
1320年,朱震亨学成归乡。乡里的郎中们得知朱震亨拜师学医归来,纷纷感到震惊,不知道他学到了多少医术。为此,朱震亨在家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乡里的郎中和亲友们一同参与。宴会期间,正当众人尽兴饮酒时,突然有个急匆匆的客人来求药。
朱震亨当时正与朋友们举杯畅饮,便对自己学医的小舅子说道:“你去拿药箱里那个红色瓶子的药,给来人拿5克。”
小舅子醉眼朦胧,随手取出了一个瓶子,看到瓶中药粉是红色的,便递给了来人。直到宴会结束,朱震亨醉醺醺地回到家中,才发现小舅子不小心取错了药瓶。原来,瓶中装的是信石,而不是所需的痧子药。
小舅子慌张万分,害怕惹出大事,急忙想逃跑。朱震亨安慰他说:“别担心,没事。”于是两人决定下乡去寻找名医。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