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日军计划对冀中军区的八路军进行伏击,但在前往设伏地点的途中,意外遭遇了一支八路军部队并与之发生了激烈的交战。这一突如其来的冲突令日军指挥官非常沮丧,因为他们原本精心策划的伏击计划被打乱了。
然而,令日军感到更加意外的是,这支八路军部队并没有向上级报告他们的遭遇,而是保持沉默,没有做出任何警告反应。结果,敌人的伏击计划依然能够顺利进行,冀中军区7分区的18团遭受了重创,4名团级干部在战斗中牺牲。
6月8日早上,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部门接到多项情报后,确定这些消息来源于冀中军区的7分区18团。冀中18团是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队,属于9分区的主力团之一,成立于1939年,由冀中区的28、29大队合并而成,团长高法宝(前30团团长)领导。该团政委是王志,副团长分别是焦玉礼和杨万伦。
冀中18团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奇功,尤以其擅长攻城而闻名,日军在面对他们时屡屡吃尽苦头。每当日军试图围堵该团时,18团总是凭借强大的战斗力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这使得日军对其深恶痛绝,几乎每天都在策划如何彻底消灭这个“老虎团”。
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得知冀中18团的行踪后,立刻向第110师团长白泷理四郎少将下达命令,要求制定消灭8路军的作战计划。白泷理四郎效率极高,当天便完成了作战计划的制定。6月9日凌晨,日军第26师团的坂本吉太郎支队5000余人全副武装出发,准备对八路军进行致命一击。
根据计划,日军的两个中队在定县马阜才村北三里处设伏,等待八路军进入伏击圈。但在敌人进至渠头村时,他们意外与另一支八路军部队发生了遭遇战。日军指挥官认为这种突发状况可能会暴露他们的计划,导致八路军有所防备,因此原定的伏击计划看似难以实施。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八路军的18团并没有改变原定路线,继续向敌人设置的包围圈推进。日军指挥官坂本吉太郎对此感到十分疑惑,思索八路军为何如此冒险,是因为他们有其他大部队的支持,还是过于自信,认为敌人的包围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经过一番观察后,坂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最终判断18团只是一支孤立的部队,于是决定按照原计划继续伏击。
18团完全没有预料到即将面临的伏击,在敌军的包围下,他们措手不及。实际上,18团并非孤军行动,冀中军区的其他部队,如7分区机关、17团和22团,均在附近活动。背景情况是,1942年5月1日,日军联合伪军发起了对冀中的“大扫荡”,总兵力超过5万,并配备了空军、坦克及装甲车,形成了对冀中根据地的铁壁封锁,实施“拉网式”战术。不到一个月,日军便占领了冀中所有县城和大部分集镇,并建立了上千个据点,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经过两个月的反扫荡,冀中军民进行了近300次激烈战斗,造成日伪军伤亡一万余人。然而,冀中军区的八路军损失惨重,包括常德善、王远音等高级指挥员的牺牲,部队人数锐减至不足5万,剩余兵力不足3万人。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冀中军区决定实施战略撤离,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6月4日,军区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分区向北岳区集结。6月8日,17团、18团及其他部队陆续向北转移。由于情报传递不畅,多个部队之间并没有及时建立联系。
6月9日早,18团开始向定南县北部集结,但途中遭遇了日军的伏击。值得一提的是,冀中军区的17团和18团、22团虽然距离很近,却因没有事先沟通而未能协调行动,最终导致18团在敌军猛烈进攻下遭遇重创。
在此次战斗中,18团的政委钟洲、副团长焦玉礼等高层指挥官阵亡,团长高法宝则被日军俘虏。日军的重点打击对象是18团,因此在撤退过程中,18团不仅面临了敌人几方的夹击,还被迫多次改变撤退路线,最终损失惨重。
这次战斗教训深刻,突显了部队间缺乏联系与协同作战的巨大风险。冀中军民的英勇抵抗,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损失,但也为他们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