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的“三杨”可谓名声响亮,三位开国上将的光辉历史,让人们常常探讨谁的成就最大。
“三杨”指的是我军三位具有极高声誉的开国上将,按年龄排序为杨得志(1911年)、杨勇(1913年)和杨成武(1914年)。其中,杨得志和杨勇均来自湖南,而杨成武则是福建人。
既然提到“三杨”,那就意味着这三位名将的军旅生涯中相互并肩作战。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三杨”中的老大哥非杨得志莫属。尽管在土地革命时期三人几乎平起平坐,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的地位明显高于杨勇和杨成武。即便在抗美援朝时,杨得志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军衔大授之后,杨得志始终担任高于杨成武和杨勇的职务。作为“老杨哥”,杨得志的威望并非随意得来的。
“三杨”各具特色。杨得志稳重老练,头脑缜密,长期担任重要指挥职务,是主席、朱老总、刘帅、聂帅、彭总都极为信任的猛将;杨成武文武双全,具有开创精神,擅长建设根据地;杨勇精准过人,胆大心细,其勇猛之风甚至让友军卫立煌和英军元帅蒙哥马利都为之敬佩。
在土地革命时期,三位将领皆为红军团级干部,其中杨得志与杨成武隶属林总的红一军团,杨得志担任团长,杨成武则担任团政委。而杨勇则是彭总红三军团的团政委。从职级上看,“三杨”当时几乎步调一致。
但在红军时期,团长和政委的职务有所不同。团长负责军事指挥,政委则侧重政治工作,尽管政委拥有最终决策权,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团长的军事指挥地位高于政委,毕竟战争年代能赢得胜利才是硬道理。
“三杨”所隶属的红军团的编制也有所不同。杨得志是红一师红一团的团长,而红一团是中央红军的核心团,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度乌江等关键战役都由红一团主导。杨成武则是红二师红四团的政委,红四团在长征中也屡立战功,参与了飞夺泸定桥和攻占腊子口等战斗。杨勇担任红四师十团政委,该团屡次承担全军的阻击任务,团长多次英勇牺牲。
长征结束后,三位将领都晋升为师级干部,几乎是同步进步。
全面抗战期间,三位将领的表现各不相同,彼此间开始出现了差距。杨得志在抗战时期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而杨成武则跟随聂荣臻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杨成武在晋察冀一直是聂帅的得力助手,以其“白袍小将”的形象活跃,打击敌人表现出色。相比之下,杨勇虽然起步较晚,但他勇猛果敢,屡屡为部队赢得关键胜利,诸如在聊城东部击伤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沼田德重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三杨”都升任纵队或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的地位仍然略高于杨成武和杨勇。杨得志作为“空降”部队的指挥官,带领晋察冀野战军在朱老总整顿后成功走出困境。而杨成武和杨勇也分别在不同战区立下赫赫战功,屡次成为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抗美援朝是“三杨”真正展现协同作战的时刻。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在三八线战场上的表现都不凡,尽管杨成武因健康问题早早回国,但在杨得志与杨勇的配合下,志愿军成功抗击了美军,并在金城反击战中给予了韩军致命一击,为恢复谈判桌上的话语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资历来看,杨得志的资历最深,他早在1928年就加入红军,而杨成武和杨勇分别是1929年和1930年入伍。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三位将领曾有过相对独立的战斗经历,但真正并肩作战的时刻并不多,直到抗美援朝,才有了“三杨合力”的壮丽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的职务和地位依然高于两位同僚,他不仅担任了更长时间的大军区司令员,还成为了总长,而杨成武和杨勇仅担任过代总长和副总长。从整体军事生涯来看,杨得志无疑是三位中最为卓越的,他的领导力、决策能力以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传奇表现都为他赢得了“老杨哥”的尊称。
杨得志的传奇不仅仅在于其军事成就,更在于其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成为了后人心目中永不褪色的英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