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这位从身无分文的乞丐,到一人之下的宰相,成就非凡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贫困潦倒到权力巅峰,这一巨大的反差,注定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早年时,当他陷入困境时,正是那份内心深处的坚持,帮助他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吕蒙正的一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有两副对联尤为深刻,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这两幅对联,分别表达了他身处困境时的无奈与心境,也深刻反映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吕蒙正的出生原本注定他应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来自官宦世家的他,祖父曾官至户部侍郎,父亲则是皇宫中的起居郎,在朝廷中有着不小的权势和人脉,家境也非常显赫。然而,命运却让他走向了贫困的道路,甚至一度沦为乞丐。为何一个如此出身的青年会沦落至此呢?答案在于他父亲吕龟图的家务争斗。吕龟图更宠爱的小妾,导致妻子刘氏的不满和家庭矛盾加剧,最终他将刘氏母子赶出家门。
没有经济来源的刘氏虽然身无长技,也没有丰厚的财产,但她依然竭尽所能,带着年幼的吕蒙正过上了艰难的生活。吕蒙正酷爱读书,巧合的是,他们被赶到了一座寺庙,这里收藏了丰富的经史子集。吕蒙正借阅了许多书籍,在这简陋的寺庙里艰难地求学。
然而,吃饭的问题成了更大的挑战。每当吃不饱时,学习的精神就会被消磨殆尽。为此,吕蒙正常常偷偷去寺庙蹭饭,虽然寺庙中的和尚们起初热心,但随着吕蒙正长大,他的食量也大增,而寺庙的资源也日渐紧张。和尚们为了吃饱,常常会在吃过饭后才敲钟宣布开饭,这导致吕蒙正每次去时,饭早已吃完。经过多次挨饿,吕蒙正也学会了提前去抢饭,但即便如此,能不能吃上饭依然是个问题。饥饿让他更加痛苦,同时也激发了他写下一副充满无奈的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这副对联虽短,却深刻反映了他当时的困境——衣食无着,毫无依靠。贫困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奋斗的决心。母亲刘氏虽然忍辱含辛茹苦,却始终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尽力为吕蒙正筹集学习的费用,她常常去亲戚家求助,但那些亲戚看到她一贫如洗、落魄不堪时,总是冷眼相待,拒绝援助。这些往日的亲戚让吕蒙正痛心不已,激励他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给了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976年秋天,吕蒙正参加府试,并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进士科的资格。得知此消息后,母亲刘氏欣喜若狂,拼尽全力向亲朋借钱凑齐盘缠,支持他继续求学。次年,吕蒙正参加了进士科的考试,并以状元的身份夺得了第一名,成为全朝瞩目的焦点。皇帝亲自下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丞,升为州通判。吕蒙正一跃成为了显赫人物,当年那座贫穷破败的寒窑,如今成了众多来贺者的集结地。
亲戚们曾经对他漠不关心,如今却蜂拥而至,捧着厚礼前来拜访。这些人对吕蒙正的变化感到愧疚,而吕蒙正则在家门上挂上了另一副犀利的对联:
上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下联:“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当时亲戚们的冷漠,也揭示了人情的虚伪与权贵面前的趋附。吕蒙正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坚韧,走出了困境,赢得了成功。
吕蒙正进入仕途后,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赵光义虽以打仗无能著称,但在内政方面却极为出色,朝廷的许多事务都由他处理。因此,他对文官有着较高的依赖。吕蒙正作为进士第一名,凭借出众的能力,在赵光义的提拔下,仕途一路顺风顺水。最终,他被任命为宰相,成为朝中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吕蒙正上任宰相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不少议论。有些官员对他能否胜任产生了怀疑,甚至在背后低声议论。当时,吕蒙正正走在朝堂上,听到有官员议论他时,他淡定从容地对朋友们说:“问出他是谁又有什么意义?只是让我记恨多一个人而已。如果不问,就少记恨一个人,何必去问他呢?”这番话反映出吕蒙正胸怀广阔,深知应对职场纷争的智慧。
吕蒙正不仅在官场中表现出色,而且在自己的辞官生活中,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曾向宋真宗推荐自己的侄子吕夷简,表示他具备接替宰相职位的能力。历史证明,吕夷简的能力也确实不容小觑,最终在宋仁宗时期,得以配享庙庭。
从乞丐到宰相,吕蒙正的经历无疑是坚韧与努力的象征。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不放弃,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哪怕不能达到吕蒙正那样的高度,但坚持奋斗,必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