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崩溃藏在老朱家的规矩里。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最懂权力的金贵,登基后把文武百官管得死死的,土地户籍抠得细细的,以为这样就能让朱家江山万年稳固。他哪知道,自己亲手编的制度网,最后成了勒住王朝脖子的绞索。后代皇帝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不放,这儿补块布那儿打个结,越补越沉,直到把王朝压得喘不过气。
一、收税的糊涂账
朝廷的地契早该进博物馆了。朱元璋那时候丈量的土地,到了万历年间,好些地方早被河水冲了、被豪强占了,可账本上还是老数字。张居正急得直跳脚,搞了个 “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把粮食、绸缎、红枣这些乱七八糟的税全换成银子收。想法挺好,粮食堆在仓库里生虫,运到京城能少半车,换成银子叮当作响多省事。
可他没料到,全天下的银子都靠洋人运来,人家要是断了货,朝廷就抓瞎。更要命的是,皇帝把江南的漕粮折成金花银,直接塞进自己的小金库,说是给武官发饷、给后宫买胭脂,可到了崇祯那儿,竟有人传内库藏着七千万两白银 —— 这比朝廷十年的收入还多!实际呢,一年到头国库也就收个三五百万两银子,给边关将士发饷就去了一大半。努尔哈赤在辽东闹事,万历皇帝咬咬牙,把内库、太仓的银子像撒豆子似的往外扔,三年花了三千万两。钱花光了怎么办?只能跟老百姓要,每亩地多收三厘银子当 “辽饷”。可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来的银子交税?到最后,欠的税比收的税还多,国库比老百姓的米缸还干净。
二、谁把税钱吃了
总有人说东林党坏,不让朝廷收商税。可翻开账本看看,东林党当政那几年,商税比魏忠贤时候还多。真正的毛病出在税太少 —— 全国一年的商税才一百多万两,到崇祯时连九十万两都收不上来。这点钱够干啥?朝廷养个京官都得花不少银子,更别说打仗了。地方上的县太爷、乡绅、老百姓,谁不想少交点税?县太爷跟上面报虚数,乡绅把田产藏在佃户名下,老百姓干脆逃到山里当野人,一层层扒下来,到京城的银子就剩零头了
。就像清朝打一场仗花两千万两,民间得收两亿两,明朝也是一样的道理,钱都在路上跑没了。最让人来气的是,明朝征调老百姓干活不给钱。宋朝雇民夫运粮草,按天数给钱,找不到人就涨价。明朝呢?你不去?公差直接砸你家门,说这是义务。广东巡抚打西班牙人,征了几千艘渔船做火攻船,打完仗渔民去要船,当官的眼一瞪:“国家用你的船是看得起你,还敢要钱?” 渔民只能哭着回家,有的全家靠船吃饭,没了船只能喝西北风。
三、老百姓的活路在哪
陕西闹饥荒那年,树皮都被啃光了,当官的还在奏折里写:“百姓何不效伯夷叔齐,甘心饿死?” 这话听着寒心啊!在明朝,老百姓就是朝廷的提款机,只有交税的份,没有喘气的权。交了税能得到啥?运气好的,官府发点发霉的粮食当 “赏赐”,运气不好的,连个谢字都没有。商人更惨,开个铺子赚点钱,衙役三天两头来找茬,说你卖的布颜色不对、秤砣不准,轻则罚款,重则关大牢。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做生意?大家都躲着朝廷,能逃税就逃税,能欠税就欠税,税收自然越来越少。
还有东厂西厂的特务,天天在北京城的胡同里晃悠,听见有人说朝廷坏话,立马绑到诏狱里打个半死,然后跟家里人要钱赎人。有的老百姓只是跟邻居吵架时骂了句 “当官的没好人”,就被特务抓起来,全家砸锅卖铁才把人赎出来。这种日子谁受得了?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跟着李自成造反 —— 反正饿死也是死,造反说不定还有口饭吃。
朱元璋要是能看到明朝末年的惨状,怕是要从明孝陵里爬出来骂人。他以为把权力攥紧了,把老百姓管死了,江山就能稳如泰山,可他忘了,朝廷是靠老百姓养着的,把老百姓逼到绝路,朝廷也就没了活路。从收税收到老百姓卖儿卖女,到当官的把百姓当牲口使唤,明朝的灭亡不是突然的天灾,而是老朱家祖祖辈辈攒下的人祸。当最后一个百姓放下锄头拿起刀枪,这个靠规矩撑起来的王朝,终于在规矩里断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