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领导的所有抗日武装力量中,东北抗日联军无疑是最早进行抗日斗争的队伍。自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支队伍便长期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像抗日名将杨靖宇以及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周保中等英雄人物,正是从这支队伍中走出的。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在整个抗战期间,抗联成功牵制了多达76万日军,俘虏并歼灭了18万日伪军,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支部队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而于天放就是其中之一。
于天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生于1908年4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曾担任清华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以及东北民主联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清华大学自1911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许多东北抗联的领导人,如冯仲云、张甲洲等,都是清华的校友。其他著名人物如河北省委书记施滉烈士、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烈士,也是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在考入清华大学之前,于天放曾短暂地在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29年,清华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于天放成功考入,并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于天放与同学张甲洲、张清林等人返回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员、中共齐齐哈尔特支书记以及抗联第11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于天放领导的巴彦抗日游击队,是北满抗联的重要力量。在与日军的多次战斗中,他利用游击战术取得了许多胜利。七七事变后,关东军一部分进驻关内作战,为了牵制这些日军,于天放与祁致中、李兆麟等部队联合,先后发动了西北河战斗、龙江广坦战斗和海伦战斗。这些战斗中,日军遭遇了重创,数百人被歼灭,于天放为抗联第三路军的组建立下了重要功劳。
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同年,于天放带领第六支队返回国内,担任抗联第六支队特派员、北满特支书记等职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于天放与他的小分队坚持驻扎在海伦、北安一带。日军封锁了所有山谷,不允许当地百姓进入山中,这使得于天放与小分队陷入了无米可食的困境。然而,他不放弃希望,冒险带领3名抗联战士进入宋万金屯,组建了党的支部。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告密,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与部下王明德等人被捕。当时,他们正处于宋万金屯小学,被敌人捉拿。于天放被关押在北安伪警察厅特高科收容所。初时,日军并未使用暴力,而是通过提供美味的饭菜来试图收买他,诱使他投降。于天放凭借过人的智慧,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并巧妙应对,与敌人展开了心理较量。
尽管日军不断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试图迫使于天放屈服,他始终坚守信念,拒绝投降。日军最终露出了真面目,开始当众对他施以酷刑,不仅用辣椒水灌入他口中,还对他进行殴打。然而,这些酷刑没有摧毁他的意志,相反,他在痛苦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依靠自己创作的抗联军歌《露营之歌》鼓舞自己和其他战士,每当日军宪兵离开时,他便低声吟唱,保持着斗志。
1945年7月的一天,于天放发现了日军看守钥匙的地方。利用敌人放风的机会,他与抗联第3军侦查排长赵忠良共同策划了越狱计划。7月12日凌晨1点左右,于天放与赵忠良借口上厕所,成功将两名看守砸晕,夺取了钥匙,打开了牢门并越过围墙逃脱。第二天,日军宪兵队长发现了看守的尸体,立即组织大规模搜捕,但于天放和赵忠良凭借对日军手段的熟悉,成功避开了追捕。
他们分开行动,一路躲藏,穿越野地,昼伏夜出,直到8月16日,在老莱村得知日军已投降的消息。这一胜利的消息让他与乡亲们一起庆祝,心中的压抑和疲惫也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放。此次逃脱事件,令于天放在东北地区声名远扬,甚至连毛主席也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赞其“大智大勇,人民英雄”。于天放后来将此事写成《牢门脱险记》,并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五十年代成为红色经典之一。
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组建,于天放被派回哈尔滨,担任铁路护路工作,并且成为中国长春铁路护路总监兼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于天放领导的黑龙江省军区,歼敌两万余人,为东北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委,于天放转业到地方,担任副省长以及黑龙江大学校长等职务。1967年5月3日,于天放因病去世,享年59岁。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始人,于天放领导的巴彦抗日游击队构成了北满抗日武装的核心,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至今仍为人民所铭记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