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中旬,武昌蒋军行营,气氛紧张。蒋中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40军军长庞炳勋,严肃地问道:“这支敌军,你能确保彻底消灭他们吗?”
庞炳勋毫不犹豫,信心满满地答道:“委员长,完全有把握!”
蒋中正所指的敌军,正是由程子华和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这支队伍即将踏上艰难的长征之路。此时,红军队伍中不少士兵都是年轻的娃娃兵,包括许多烈士的孤儿,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个头比步枪还矮小。然而,蒋中正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为了消灭这支红军,蒋中正下令部署了由30个团组成的合围圈,其中包括19路军60师和庞炳勋的20军,意图将其一举消灭。他信心十足地说道:“根据可靠情报,敌人现在无枪无弹,冬季即将来临,他们又仅穿着单薄的衣物,严寒会把他们冻死。即使他们侥幸突破,我们前方的蟒岭险峻无比,饿死他们也不用开枪。”
蒋中正轻轻点了点头,满意地说:“很好,完成任务,你将是功臣,军饷武器都不是问题。”
庞炳勋挺胸立正,声音洪亮地回应:“多谢委员长,我一定完成任务!”他言辞铿锵,信心十足。
蒋中正听后松了一口气,心中充满期待,便坐在行营中静待胜利的消息。然而,后来的事情却让蒋中正大吃一惊,红25军竟然突破了敌军数倍的重重包围,于12月上旬成功到达陕南。
消息传来,蒋中正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怒骂庞炳勋为“饭桶”,认为是他“放虎归山”。的确,红25军成功脱险,对蒋军来说无疑是“放虎归山”,这支队伍不仅逃脱了困境,后来还涌现出许多猛将,给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蒋中正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疑惑:红军是否得到了神助?
然而,蒋中正永远不会想到,拯救红25军的,竟然是一名普通的小贩。
1934年11月,红25军奉命开始长征。11月上旬,红25军的四个团成功冲破敌军的封锁,抵达豫西的卢氏县。这里山脉纵横,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的战略是:“突围前进,直达豫陕边界,开辟新根据地。”然而,实际情况极为严峻,四面楚歌,通往胜利的道路几乎没有。
从伏牛山出发,如果想向西,唯一的选择是通过“阳关道”,即朱阳关和五里川两个狭窄的关口。然而,蒋中正早已在这里部署重兵,修筑工事,布下机枪大炮,红军根本无法突围。南面是别庭芳的地盘,别庭芳是一个反共的地方豪强,手下有十万兵力,根本无法向南推进。后退的道路同样被蒋军的追击队紧追不放,红25军几乎被四面包围,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此时,蒋中正已认为红25军“插翅难逃”,心里已经准备好庆功的仪式。红军内部的气氛也显得非常悲壮,伤病员们不愿拖累队伍,纷纷要求给他们发枪,让他们留下为大部队断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家已经写好了遗书。然而,程子华、吴焕先和徐海东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还不是走到绝路。
程子华坚定地说:“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我不信没有向西的路!”话音未落,大家纷纷点头同意。于是,队伍开始分头行动,向当地群众打听是否有向导。可由于蒋军的妖魔化宣传,当地百姓避之唯恐不及,不愿与红军接触。许多人锁门闭户,整个街道显得空无一人。
眼看敌军越来越近,程子华一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外面传来了激动的声音:“首长,找到了,找到了!”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闻声立刻站了起来,目光焦急地投向门外。
带来消息的是一个年轻人,约二十多岁,穿着长衫,脚蹬布鞋,神情利落,眼中透露出精明的光芒。他显然是一个做生意的商人。
程子华立刻问:“你知道通往陕南的路吗?”
年轻人答道:“不瞒您说,我是做盐贩子的,平时走的是羊肠小道,大路不敢走,哪里我都能去。”
程子华眼睛一亮,急切地说:“太好了,兄弟,带路多少钱?你开个价,别客气,我们是商人。”
年轻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你是山西人?”
程子华愣了一下,笑着说:“我是程子华,山西运城的,你怎么知道我是山西的?”
年轻人听后惊讶地说:“原来是程老总!我家就在山西晋城。”原来,年轻人名叫陈廷贤,23岁,来自山西晋城。他从17岁开始便做盐生意,往来于山西和河南,后来定居在卢氏县。听到程子华的名字,他早已知晓这个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红军将领,心中不禁产生了敬意。
陈廷贤决定帮红军一把,他表示:“老总,我不收一分钱,但我有个条件,等你们再回来,让我也加入红军。”程子华听后非常激动,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
为了保密,程子华决定采取假象迷惑敌人,军部指派战士在朱阳关附近的村庄张贴标语,制造红军会通过该地的假象。敌军果然被迷惑,调集大量兵力向朱阳关集结,准备在这里彻底消灭红军。
1934年12月5日黎明,红25军3000余人,在陈廷贤的引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历经三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穿越了大石河、水峪河和文峪峡谷,成功突破敌军封锁,顺利进入陕南。红军的脱险,蒋中正的计划彻底破产。
任务完成后,陈廷贤告辞准备返回,他的离去让程子华心中充满感激。程子华握住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红军指挥官的年轻气盛,恰如他自己,程子华年仅29岁,吴焕先更年轻,只有27岁。
吴焕先拿出200大洋,想要支付给陈廷贤,但他坚决拒绝了。他已经把红军当成了自己人。最终,吴焕先写了一张纸条,递给陈廷贤:“你从此就是红军的一员,这张纸条将来会有大用。”陈廷贤小心翼翼地将纸条藏在鞋底,依依不舍地告别。
接下来的几天,陈廷贤回到家中。然而,敌人很快开始怀疑他为红军带路,便在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