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装备着美国制造的先进武器,迎战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这一惨败给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地区的进攻计划带来了极大打击,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
在其他战场上捷报频传的推动下,中共中央决定调整战略,从原本的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华东野战军接到命令后,迅速将兵力分为三路,展开内外线同时作战。
然而,分兵的问题却带来了新的难题——谁来担任这支三路兵力的指挥官呢?原本由陈毅和粟裕担任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提议了几位人选,但这两个提名却连续两次被毛主席否决。
最令陈毅和粟裕吃惊的是,毛主席最后选中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粗人担任司令员。究竟这位人物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获得毛主席的青睐呢?
在解放战争的初期,由于国民党军装备优良,华东野战军为了避免被逐个击破,一直坚持集中兵力的作战策略。然而,随着孟良崮战役及其他战场上的胜利,时机已经成熟,反击的时刻终于到来。
为配合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军队,快速奔袭至大别山,威胁国民党总部,中央军委决定将华东野战军分为三路:一路接应刘邓大军,另一路与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配合,剩下的兵力则守卫鲁中要地。
初步作战方案是,由叶飞和陶勇带领一、四纵队前往鲁南,陈士榘和唐亮负责率三、八、十纵队进攻鲁西,而陈毅与粟裕则继续留守鲁中,正面迎击敌军。
然而,这一分兵的计划很快就暴露出问题。由于通讯条件落后,陈毅和粟裕坐镇鲁中,而在向鲁南和鲁西队伍传递指令时,存在着严重的时差,前线战况也很难及时反馈给指挥员。
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任何微小的时间差都有可能导致战斗失败。陈毅和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改进建议。
信中指出,陈士榘和唐亮率领的部队应当组成西线兵团,独立作战,并设立完善的指挥体系,陈士榘担任司令员,以避免指挥受阻,错失战机。
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刻展开讨论,并于次日给出回复。出乎陈毅和粟裕预料的是,毛主席并未同意由陈士榘担任司令员。毛主席认为,西线兵团不应局限于原先的计划,应将叶飞和陶勇率领的一、四纵队也纳入其中,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如果以此为基础,陈士榘的资历则显得不足,毕竟领导五个纵队的任务对他来说过于庞大。
在信中,毛主席给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建议,那就是由粟裕来担任外线兵团司令员。
看到这一点,陈毅和粟裕对视了一眼,心中难免有些不满。毕竟,两人一直是紧密的搭档,陈毅擅长政治,粟裕则在指挥上极具才华,二人配合默契,分开无疑会削弱彼此的实力。
然而,考虑到当时并没有更合适的人选,粟裕最终决定接受调令,但他提出了三项要求。首先,他希望陈毅一同前往西线兵团。毛主席看到后忍不住笑了,这已经不是粟裕第一次提出要和陈毅一起了。然而,这样一来,鲁中地区将失去主力指挥,局势如何应对呢?
此外,粟裕要求将六纵队调入西线兵团,其余的队伍则编为东线兵团,负责防守鲁中,以防国民党军卷土重来,东线兵团需要建立独立的指挥体系。
这一调整将华东野战军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到西线兵团,东线兵团则剩下了仅有三个纵队的兵力。虽然东线兵团兵力相对不足,但此时的战略形势更适合主动进攻,因此,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要求,正式成立了外线兵团。
然而,内线兵团的指挥问题依然悬而未决。陈毅和粟裕提议,由谭震林担任内线兵团司令员。谭震林年资丰富,威望颇高,但他更多担任政委职务,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因此,粟裕建议为谭震林挑选一名得力助手——许世友。
许世友当时是第九纵队的司令员,虽然脾气火爆,但指挥作战能力极强,粟裕认为他能在战斗中为谭震林提供有力支持。于是,陈毅和粟裕的提议得以实施,但毛主席对此也有些忧虑。
战场上的局势没有给他们更多时间去深入思考,东线兵团很快就遭遇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在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第七十四师被解放军设下圈套,孤军深入,遭到埋伏,全军覆灭,国民党损失惨重,决定暂时撤退并重整旗鼓。
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军集中兵力进攻鲁中,东线兵团兵力不足,战况愈发艰难。最为致命的是,许世友和谭震林在战术决策上的分歧。
许世友主张集中兵力打破敌阵,而谭震林则认为分兵逐个击破会更有效。两人就此争执不下,导致了部队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分兵作战,战局愈加复杂。
就在这时,毛主席的命令终于下达,许世友被提升为司令员,负责指挥作战,谭震林则担任政委。两人各司其职,最终扭转了战局,内线兵团成功开始反击。
12月时,内线兵团共歼灭国民党军6.3万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进攻山东的计划,为山东局势稳定奠定了基础。
这一事件后,毛主席的知人善任受到了华东野战军全体将士的高度敬佩。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他们在最适合的位置,这无疑是领导者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毛主席两次否决了陈毅和粟裕的推荐,并最终选择让许世友担任内线兵团司令员。对于这一决定,您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