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取诸葛亮四轮车!”这句话,堪称电视剧《新三国演义》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之一。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他首次与司马懿展开了正面交锋。两军在战场上相遇,短短的言语对峙中,二人各自坚守阵营,各持己见,谁也未能占到上风。
正如预期,战斗终于爆发,双方兵戎相见。此时,司马懿指向蜀军的方向,声如雷鸣地喊出了那句标志性的台词:“直取诸葛亮四轮车!”
这一喊声相比“冲啊”、“杀呀”等较为常见的激烈呐喊,显得格外独特、突兀,反而更具张力。尤其是倪大红老师的配音,以他那深沉有力的声音,和扎实的台词功底,使得这句台词带有了些许喜剧的色彩,仿佛增添了一层诙谐的氛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懿特意提到要针对诸葛亮的四轮车呢?为何作为蜀汉丞相、北伐军的主帅,诸葛亮不骑高头大马,反而选择坐上了一辆如同“轮椅”的四轮车呢?
事实上,诸葛亮这辆四轮车的使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这正是诸葛亮让人敬畏的地方。
三国历史中涌现出无数人才,治国能臣、将帅之才层出不穷。而以《三国演义》为载体,这些人物形象尤为鲜明。
周瑜英俊潇洒,羽扇纶巾;张飞面如重枣,豹头环眼,气吞万里如猛虎;关羽眉如卧蚕,重枣红面,威风凛凛。
而当提到诸葛亮这一历史巨星时,大家不仅赞叹他深不可测的智慧,也对其形象津津乐道。诸葛亮面如冠玉、风度翩翩,他那一米八的身高,在现代社会也能算是个大高个了。
每当出征时,诸葛亮总是身穿鹤氅,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形象极为卓然。正如《三国演义》所言:“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然而,诸葛亮的四轮车,却常常被放大,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影视作品,观众们也自然地将四轮车与诸葛亮的形象绑定在了一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三国演义》或其他影视剧里,诸葛亮从未因为身体残疾或其他原因无法行走。那么,诸葛亮为何要乘坐这辆看似“轮椅”的四轮车呢?这个问题,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和推测。
虽然网友们给出了多种解释,有些看似合理,但细究之后却难以成立。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诸葛亮乘坐四轮车,是为了确保战场上的安全。毕竟,战场瞬息万变,作为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亮需要时刻确保自己的安全,四轮车有助于迅速撤离。
乍一看,这个解释似乎合乎逻辑,但如果我们仔细想象一下“蜀汉士兵推着诸葛亮四轮车飞奔”的画面,不免觉得颇为不合适,仿佛“轮椅飙车”一般,颇有些不搭调。而且,四轮车作为人力推动的工具,其效率显然无法与马匹相提并论,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解释,认为诸葛亮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孙膑的转世。因为孙膑在年轻时曾遭受膑刑,无法行走,只能依靠四轮车来指挥作战。由于孙膑和诸葛亮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网友提出这种猜测。
然而,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历史依据,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尽管如此,也有一种较为中肯的解释,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根据这一观点,诸葛亮的四轮车可以被视作一种象征性工具,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种四轮车,实际上是古时专门用于丧事或凶煞场合的“素车”。素车通常是木质的车具,外表涂上白色,象征着丧葬中的悲哀和肃穆。另一种素车则是未经涂漆,保留木材本色,适用于更为严肃的场合。
诸葛亮的四轮车,正是这两种素车的结合体,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向世人表达了对前朝汉室的哀悼和怀念,也宣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此外,由于四轮车沉重且不便于迅速移动,这也能彰显诸葛亮的决心和自信。他敢于将自己置身于危机四伏的战场,正是体现了其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气概。
最重要的是,四轮车这一载具在战场上极为罕见,因此它能够给士兵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蜀军看到四轮车,心中便会生出一种稳定和安定的感觉;而敌军则会因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心生顾虑。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四轮车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实际上成为了蜀军士气的象征,也成了影响战局的一大利器。
从这点来看,诸葛亮的四轮车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工具,更是他深思熟虑的战略之一。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会在两军对垒时,特意点名要“直取诸葛亮四轮车”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