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蒋军在全面进攻受挫之后调整了战略,决定将重点进攻转向山东和陕北。这时,陕甘宁边区的野战部队人数仅有两万多人,虽然是保卫延安的主要力量,但急需有人来统领这支部队,与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展开较量。
西北野战兵团的部队,从历史渊源来说,主要来源于红二方面军以及八路军120师,这些部队的背后基本上是贺龙的指挥下培养出来的。可以说,由贺龙来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但实际上,主席却决定让彭德怀承担起这个重任。
自1943年从华北前线调回延安后,彭德怀便没有再直接参与一线指挥。解放战争初期,他的职务是副总司令,并兼任总参谋长,成为了坐镇指挥的大人物。当陕北陷入危机,主席选择由彭德怀而非贺龙来指挥西北部队,这其中有其深刻的道理。
抗战时期,由红二方面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120师曾开辟了晋绥根据地,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屏障。由于此原因,120师和晋绥军区的部队在抗战胜利时并未得到过多发展,其地盘和军队数量相较于其他根据地少得多。而贺龙在抗战后期的职务是陕甘宁和晋绥地区联防军司令员,主要任务是稳固和发展晋绥地区的防线,因此他没有及时回到延安。当胡宗南开始进攻陕北时,急调贺龙来支援显然不切实际。
军队中存在“山头”现象是无法忽视的,贺龙带出的部队自然更加听从他的指挥,若换成其他人来接管,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除非那个人在军中有比贺龙更高的威望。正因如此,彭德怀成为当时最适合带领西北部队的人选,无论是从职务、威望,还是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来看,彭总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晋绥野战军下辖三个纵队,这些部队都是贺龙带出来的。在最紧要的时刻,1纵因为数次攻打榆林未果,刚刚撤到安全区域,彭德怀的电话就立刻打了过来,一顿怒斥,让1纵政委廖汉生也忍不住发火,回应道:“我让你好好看看贺龙的部队是什么样!”
1纵面对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西北的物资匮乏,弹药不充足,补给困难,攻不下榆林无可厚非。榆林四周全是沙漠,粮草补给困难,战斗打不下来也是在情理之中。然而,彭总的严厉批评却让部队的情绪达到了沸点,尤其是贺龙与1纵的关系更让这一矛盾显得尤为复杂。
几个月后,1纵奉命攻打耙子山,长时间攻不下,甚至牺牲了一名团长。面对这种情况,彭总再次拨通了电话,怒斥“你们到底在干什么?给我攻下来!”这一番怒火直接点燃了1纵司令员贺炳炎的怒气,他回击道:“攻不下!伤亡惨重!”并摔下了电话。
贺炳炎的脾气火爆,在军中也是出了名的,敢摔彭总的电话,恐怕也只有他了。然而,最终,1纵在艰难的条件下还是攻下了耙子山,但这场胜利并没有让所有人心情好转。
1纵与彭总的矛盾在西北野战军中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而贺龙远在晋绥的总部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决定亲自出面调解这一矛盾。1948年5月底,在西北野战军土基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贺龙亲自出席了此次会议。
西府陇东战役的失败为这场会议增添了浓厚的紧张气氛。西府战役一开始的胜利逐渐转为失败,6纵在屯字镇险些全军覆没,而1纵由于错失了战机,差点酿成更大的灾难。
在土基会议上,彭总继续批评1纵和4纵的表现,尤其是1纵,他再次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面对彭总的严厉批评,1纵的领导们终于忍无可忍,公开顶撞了彭总。廖汉生直接反驳:“既然你不信任我们,那干脆直接指挥我们所有的团好了!”贺炳炎也表示:“你骂我们没关系,但我们做到的事,难道就没有一点功劳吗?”
贺龙见到这种场面,立即站了出来,严厉批评了廖汉生和贺炳炎:“你们还敢顶嘴吗?你们都成什么样子了?”这番话让两人彻底清醒过来。会后,贺龙将两人单独留下,严肃地要求他们向彭总道歉,并表示必须无条件服从彭总的指挥。
廖汉生和贺炳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去找彭总道歉。彭总虽依旧铁面无私,但他也对两人直率的性格表示欣赏,并且自己也做了反思。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西北野战军上下团结一心。
回顾西北解放战争的历史时,虽然许多人常常提到彭总和西北野战军,但贺龙在其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无论是全力支援前方的物资,还是促进军队的团结,贺龙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彭总也深知这一点,始终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