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方面将超过8000名战俘遣返回韩国。然而,韩国政府坚称,在战争期间,朝鲜扣押了至少8万名韩军战俘。除了已经返回的战俘,大部分人依旧被迫留在北方,参与艰苦的工程建设或者煤矿的开采工作。幸运的是,到了90年代末,少数战俘终于回到了家乡。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位——韩军战俘许在石的故事。
许在石于1932年4月30日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晋州市的将军城面云川里。他的父亲是许文秀,母亲金道林,家中有三个孩子,许在石是最小的。由于家庭贫困,许在石直到9岁才开始上学,并直到1947年才完成了小学学业。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刚刚从初中毕业,由于家里无法提供继续求学的经济支持,他只能去亲戚开的碾米厂工作。1952年3月,年仅20岁的许在石接到了韩军的征兵通知,被征召入伍。
经过基础训练后,许在石于1952年8月被分配到韩军首都师团第26联队1大队1中队2小队,驻扎在首都山地区。四个月后,第26联队被调往江原道金化高地,在那里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峙,双方阵地仅相距200米。服役期间,许在石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虽然悲痛万分,但他只能默默流泪,无法表达任何情感。
1953年7月5日的夜晚,细雨纷飞,许在石的小队正在值守。突然,四面八方的志愿军炮弹倾泻而来,其中一枚直接击中了他所在的阵地。剧烈的爆炸让许在石瞬间倒地,当他试图逃离阵地时,发现自己全身失去知觉,无法行动。检查后,他发现右臂完全骨折,左膝和右大腿被弹片击中,鲜血如泉涌。就在他急忙用另一只手包扎伤口时,几名志愿军士兵冲上阵地,将他迅速俘虏。
志愿军士兵拖着他伤痕累累的身体,将他带离阵地,许在石痛苦地呻吟着。士兵们检查了他的伤势后,为他包扎了右臂骨折处和流血的左膝,并将他送到中朝联军的后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志愿军的医生为他进行了紧急手术,成功保住了他的右臂。手术后,他被送往野战医院休养,并在医院里得知了停战的消息,随后被转交给人民军。
人民军将许在石安置在平安南道的新昌煤矿战俘收容所。那里关押着约450名韩国战俘和5名美国战俘,包括许在石的几位战友——黄新柱中尉、李秉镇班长、河玉柱中士和白义浩中士,他们也在7月14日的战斗中被俘。得知自己还活着,许在石让战友们感到震惊。黄中尉告诉他,当志愿军俘获他时,李班长曾报告说他已经阵亡。为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黄中尉甚至砍下阵亡士兵杨正勋的遗体,分割成两半交上两条腿,冒充许在石的尸体。许在石笑着说,回到家乡时,也许会发现自己已经被埋葬,甚至会有人为他祭奠。
一个月后,一辆专门用于转移伤员的卡车抵达,许在石误以为他们将被送回韩国,心中充满了希望。然而,黄中尉却悄悄提醒他:“回到韩国后,一定要告诉他们,这里还有500名韩国战俘和美国战俘。”果然,卡车并没有将他们送往韩国,而是将他们带到了平安南道江东郡的航运煤矿。那里的环境极其恶劣,约有230名韩国伤员被关押在此,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物资。
航运煤矿不仅关押了伤员,还关押了10名顽固的韩国军官战俘,包括曾任大队长的金弘正、少尉金正植、宪兵中尉申亨奎等人,他们自1950年10月起便一直被关押在此,身体早已虚弱如骨瘦如柴。尽管环境极其恶劣,许在石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1954年4月25日,许在石和50多名康复的伤员一同前往平壤,大家在路上欢呼:“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当他们登上火车时,惊愕地发现火车并没有朝南方驶去,而是朝北行驶。随车的人民军士兵看到他们的反应后,立即大喊:“再敢越过车窗,就枪毙你们!”战俘们吓得赶紧坐回车厢,车厢里瞬间变得安静无声。三天后,火车停在了咸镜北道庆兴郡上农里,那里又关押着450多名韩国战俘。下车后,他们才发现这里的空气质量极差,四周弥漫着白色水泥粉尘,呼吸困难。后来,他们得知这里是青地煤矿的战俘营,四周被铁丝网围绕。
咸镜北道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朝鲜战后恢复经济的重点工业基地。人民军在此设立了内务部建设兵团,指挥被押送至此的韩国战俘参与煤矿开采等艰难的工程建设。许在石和其他战俘被分配到青地煤矿,每天都要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虽然名义上每月有两天休息时间,但实际上,韩国战俘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日。尽管工作时间被限定为8小时,但许多战俘常常因未按时完成任务而遭到小队长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