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刻,尽管全国取得了重大胜利,大西南地区依然未完全解放。这个时候,刘邓所率领的第二野战军主力,与贺老总指挥的第18兵团共同向四川挺进。作为第18兵团的一部分,62军从陇南出发,负责开辟进军入川的道路,与二野的主力携手围剿在成都周边的敌军。军长刘忠和政委鲁瑞林带领部队迅速奔赴绵阳和安县,参与这场决定性的成都战役。此时,敌军胡宗南掌握的5、7、18兵团,以及孙震指挥的第16兵团、宋希濂的第20兵团等正规部队,连同当地的民兵,人数累计超过三十万,已经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内,面对压力,不少敌军官兵选择了投降。
当刘忠与鲁瑞林刚抵达青川时,两位领导因为战略问题产生了分歧。鲁瑞林政委急于提出,62军应当连夜攻占成都,而一向以谨慎著称的刘忠军长对此主张却表示反对,这究竟是为何呢?当时,上级并未急于采取武力行动消灭敌军,贺老总甚至明确指出,无论是通过武力还是和平解决,成都的攻克可以选择在阳历年过后再进行。所谓的阳历年,距离来临仅剩下一个星期,这意味着时间依旧充裕。
然而,尽管上级未发出直接的攻打成都的命令,政委鲁瑞林却焦急不已,他想着率队迅速打下成都,尽快结束战斗,似乎没有明白上级所传达的战略意图,对此情况也并不在意。在作战部队中,命令的传达往往是按上级指示行动,部队对局势的把控相对有限,尤其对敌方国民党军的内部情况更是了解不深。他们一味认为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振,冲动地想要趁势直捣黄龙。即便敌人看似一触即溃,但各方的数万兵力交战仍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亡,因此,通过谈判寻求和平解决,未尝不是更理智的选择。
此时,刘忠军长坚定表示:“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出击!”尽管如此,政委鲁瑞林依然坚持着调动部队,准备抢占成都。根据原则,刘军长重申:“我在军事行动中拥有决定权!”这种坚持代表了他在战场上的责任感和高度的纪律性,他们未曾预料到,国民党军的残余部队将在解放军的包围下,开始主动前来谈判起义,如第7兵团的裴昌会、第16兵团的曾甦元、第15兵团的罗广文以及第20兵团的陈克非等,纷纷宣布起义,使得成都的解放最终在和平中实现。
自62军进入四川作战以来,历时一个月的长途奔袭,跨越了两千多里,消灭敌军四千余人,超过一万人选择投诚,同时解放了八座县城。在成都解放之后,62军接到命令,负责处理起义的第9军、第44军、宪兵学校等二十多个部队的改造,总计超过两万余人。经过认真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诉苦教育运动,许多官兵纷纷争取成为光荣的人民战士。最终,这两万多的起义部队融入了62军,达成了融合起义部队的任务,增强了整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