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历史中,有一个特别的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在远东靠近黑龙江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犹太自治州,叫比罗比詹。这个计划是想给苏联的犹太人找个安身之地,解决他们长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政府花了不少心思,到头来,这个地方总人口十六万,犹太人却只有几千人。
犹太问题的由来
要搞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苏联建国初期犹太人面临的处境。在沙皇俄国时代,犹太人被限制在一个叫“定居区”的地方,大概是现在的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他们不能随便搬到莫斯科或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干很多行当,生活被框得死死的。很多人靠摆摊或者做点小手工活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贫困是常态。
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皇政权倒了,苏联成立了。新政府把定居区取消了,犹太人理论上跟其他人一样平等了。可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革命后的内战把经济搞得一团糟,反犹暴力时不时冒出来,犹太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原来他们多半靠做买卖或者手艺谋生,但到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下,这些都被看成“不生产”的行当,连选举权和基本福利都保不住。到1920年代中期,差不多有一百万犹太人没稳定收入,年轻人想上学或者找工作都特别难。
苏联政府一看,这不行,得想办法解决。他们先试着让犹太人去种地,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分了些土地。可当地人觉得土地被外人占了,心里不痛快,反犹情绪又起来了。政府一看这法子行不通,就把目光投向了远东——那儿人少地多,没啥竞争。于是,1928年,他们挑中了黑龙江边上的比罗比詹,想在这儿给犹太人建个新家。
比罗比詹的建立:从荒野到自治州
比罗比詹在苏联远东,紧挨着黑龙江,占地3.6万平方公里。这地方自从19世纪中俄《瑷珲条约》划给俄国后,一直没怎么开发,算是块生地。政府选这儿有几个理由:一是地广人稀,不容易跟当地人起冲突;二是位置靠着边境,战略上能加强控制;三是拿来宣传“希望之地”,吸引犹太人过去。
1928年夏天,第一批654名犹太移民被政府带着,满怀希望地到了这儿。他们坐了好几天的火车,穿过西伯利亚,到了目的地一看,傻眼了——到处是沼泽,路全是泥泞,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政府之前承诺的房屋、物资和耕地条件压根没影儿。土地上全是水,种不了庄稼,喝水都得跑好几公里去河边取,医疗啥的更是别提了。夏天短得可怜,冬天冷得要命,移民们一下就懵了。
即便这样,政府还是硬着头皮推计划。到1934年,比罗比詹正式成了犹太自治州,首府定在比罗比詹市。移民慢慢多起来,1935年有1.4万人,占总人口的23%。
政府开始修基础设施,木头房子代替了帐篷,泥路铺上了碎石,还建了学校和文化中心。意第绪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当地出了份《比罗比詹星报》,还开了意第绪语学校和剧院。移民们开始在这片陌生土地上试着扎根。
移民与定居:艰难的生存
可定居下来没那么容易。比罗比詹的土地酸性重,种庄稼得先改良土壤。夏天短,庄稼长不全,冬天冷得连农具都冻在地上。好多移民是从城里来的,没种过地,面对这些难题完全没招。政府给的拖拉机和种子也不够,集体农场的产量老是完不成任务。有一次洪水把刚种下的庄稼全冲了,粮食不够吃,有些人只能挖野菜填肚子。
到了1930年代末,政治上的麻烦也来了。斯大林搞大清洗,这儿也没逃过去。好些地方领导和知识分子被抓,说他们是民族主义者或者间谍。意第绪语的文化活动也被盯上,剧院和报纸受了严管。移民们人心惶惶,不少人收拾东西走了。
二战期间,比罗比詹出力不少,年轻人被征去当兵,农场产粮支援前线。战后,政府还想再试一把,从1946年开始又运了1万名犹太人过来。可没多久,1948年的“反世界主义”运动又来了,反犹风气全国蔓延,这儿的意第绪语学校和文化活动被关停,书都被烧了。移民一看,待不下去了,又一批人走了。
计划的失败:为什么没成?
比罗比詹的移民计划最终没成功。移民人数一直不稳定,好多人来了又走。1937年,秘密警察接手移民工作,抓了一堆领导,计划更乱了。二战后虽然又运了1万人过来,但1948年的反犹运动把最后一点希望也浇灭了。到1959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16.28万,犹太人只有1.42万,不到9%。
失败的原因不少。首先是环境太差,酸性土和极端天气让农业没法搞。其次,政府没给够支持,基础设施跟不上,移民生活没法安定。再有,政治上的清洗和反犹运动把社区搞散了,大家信心都没了。还有,这地方太偏,离犹太社群远,文化上孤立得很。最后,1948年以色列建国,很多犹太人觉得那儿比比罗比詹靠谱多了。
二战后,比罗比詹稳定了一阵子。1950年代和1960年代,犹太人口保持在1.4万左右,占8.8%。意第绪语学校和文化活动还在办,但随着苏联推同化政策,俄语慢慢占了上风,学校改用俄语教课,文化活动也淡化了犹太特色。
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斯大林的反犹运动全国铺开,比罗比詹也受了波及。意第绪语报纸停了,犹太书被清走,文化活动被管得死死的。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情况好点,但犹太文化在这儿基本没戏了。
1970年代,苏联放宽了移民政策,不少比罗比詹的犹太人申请去以色列或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济乱了,移民潮更大。到2000年代初,这儿的犹太人口掉到几千人。
现在,比罗比詹还是自治州首府,但犹太人不到1%。城里还有个犹太会堂和博物馆,每年搞点小文化节,可参与的多是老人。街上有些意第绪语标牌,但周围全是俄罗斯味儿,这地方早不是犹太人的家了。
比罗比詹计划没成,说明苏联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些想法太理想化了。政府想靠建自治州解决犹太问题,可环境、政治、文化上的困难太多,计划撑不下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光有大目标不行,得有实打实的支持才行。不管是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还是政治环境、文化传承,都得考虑周全,不然再好的计划也只能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