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把犹太自治州建在黑龙江边,结果十六万人口,只有几千犹太人
创始人
2025-09-08 01:04:09
0

在苏联的历史中,有一个特别的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在远东靠近黑龙江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犹太自治州,叫比罗比詹。这个计划是想给苏联的犹太人找个安身之地,解决他们长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政府花了不少心思,到头来,这个地方总人口十六万,犹太人却只有几千人。

犹太问题的由来

要搞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苏联建国初期犹太人面临的处境。在沙皇俄国时代,犹太人被限制在一个叫“定居区”的地方,大概是现在的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他们不能随便搬到莫斯科或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干很多行当,生活被框得死死的。很多人靠摆摊或者做点小手工活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贫困是常态。

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皇政权倒了,苏联成立了。新政府把定居区取消了,犹太人理论上跟其他人一样平等了。可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革命后的内战把经济搞得一团糟,反犹暴力时不时冒出来,犹太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原来他们多半靠做买卖或者手艺谋生,但到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下,这些都被看成“不生产”的行当,连选举权和基本福利都保不住。到1920年代中期,差不多有一百万犹太人没稳定收入,年轻人想上学或者找工作都特别难。

苏联政府一看,这不行,得想办法解决。他们先试着让犹太人去种地,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分了些土地。可当地人觉得土地被外人占了,心里不痛快,反犹情绪又起来了。政府一看这法子行不通,就把目光投向了远东——那儿人少地多,没啥竞争。于是,1928年,他们挑中了黑龙江边上的比罗比詹,想在这儿给犹太人建个新家。

比罗比詹的建立:从荒野到自治州

比罗比詹在苏联远东,紧挨着黑龙江,占地3.6万平方公里。这地方自从19世纪中俄《瑷珲条约》划给俄国后,一直没怎么开发,算是块生地。政府选这儿有几个理由:一是地广人稀,不容易跟当地人起冲突;二是位置靠着边境,战略上能加强控制;三是拿来宣传“希望之地”,吸引犹太人过去。

1928年夏天,第一批654名犹太移民被政府带着,满怀希望地到了这儿。他们坐了好几天的火车,穿过西伯利亚,到了目的地一看,傻眼了——到处是沼泽,路全是泥泞,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政府之前承诺的房屋、物资和耕地条件压根没影儿。土地上全是水,种不了庄稼,喝水都得跑好几公里去河边取,医疗啥的更是别提了。夏天短得可怜,冬天冷得要命,移民们一下就懵了。

即便这样,政府还是硬着头皮推计划。到1934年,比罗比詹正式成了犹太自治州,首府定在比罗比詹市。移民慢慢多起来,1935年有1.4万人,占总人口的23%。

政府开始修基础设施,木头房子代替了帐篷,泥路铺上了碎石,还建了学校和文化中心。意第绪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当地出了份《比罗比詹星报》,还开了意第绪语学校和剧院。移民们开始在这片陌生土地上试着扎根。

移民与定居:艰难的生存

可定居下来没那么容易。比罗比詹的土地酸性重,种庄稼得先改良土壤。夏天短,庄稼长不全,冬天冷得连农具都冻在地上。好多移民是从城里来的,没种过地,面对这些难题完全没招。政府给的拖拉机和种子也不够,集体农场的产量老是完不成任务。有一次洪水把刚种下的庄稼全冲了,粮食不够吃,有些人只能挖野菜填肚子。

到了1930年代末,政治上的麻烦也来了。斯大林搞大清洗,这儿也没逃过去。好些地方领导和知识分子被抓,说他们是民族主义者或者间谍。意第绪语的文化活动也被盯上,剧院和报纸受了严管。移民们人心惶惶,不少人收拾东西走了。

二战期间,比罗比詹出力不少,年轻人被征去当兵,农场产粮支援前线。战后,政府还想再试一把,从1946年开始又运了1万名犹太人过来。可没多久,1948年的“反世界主义”运动又来了,反犹风气全国蔓延,这儿的意第绪语学校和文化活动被关停,书都被烧了。移民一看,待不下去了,又一批人走了。

计划的失败:为什么没成?

比罗比詹的移民计划最终没成功。移民人数一直不稳定,好多人来了又走。1937年,秘密警察接手移民工作,抓了一堆领导,计划更乱了。二战后虽然又运了1万人过来,但1948年的反犹运动把最后一点希望也浇灭了。到1959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16.28万,犹太人只有1.42万,不到9%。

失败的原因不少。首先是环境太差,酸性土和极端天气让农业没法搞。其次,政府没给够支持,基础设施跟不上,移民生活没法安定。再有,政治上的清洗和反犹运动把社区搞散了,大家信心都没了。还有,这地方太偏,离犹太社群远,文化上孤立得很。最后,1948年以色列建国,很多犹太人觉得那儿比比罗比詹靠谱多了。

二战后,比罗比詹稳定了一阵子。1950年代和1960年代,犹太人口保持在1.4万左右,占8.8%。意第绪语学校和文化活动还在办,但随着苏联推同化政策,俄语慢慢占了上风,学校改用俄语教课,文化活动也淡化了犹太特色。

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斯大林的反犹运动全国铺开,比罗比詹也受了波及。意第绪语报纸停了,犹太书被清走,文化活动被管得死死的。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情况好点,但犹太文化在这儿基本没戏了。

1970年代,苏联放宽了移民政策,不少比罗比詹的犹太人申请去以色列或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济乱了,移民潮更大。到2000年代初,这儿的犹太人口掉到几千人。

现在,比罗比詹还是自治州首府,但犹太人不到1%。城里还有个犹太会堂和博物馆,每年搞点小文化节,可参与的多是老人。街上有些意第绪语标牌,但周围全是俄罗斯味儿,这地方早不是犹太人的家了。

比罗比詹计划没成,说明苏联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些想法太理想化了。政府想靠建自治州解决犹太问题,可环境、政治、文化上的困难太多,计划撑不下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光有大目标不行,得有实打实的支持才行。不管是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还是政治环境、文化传承,都得考虑周全,不然再好的计划也只能落空。

相关内容

原创 ...
当提到北洋政府,许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诸如军阀混战、缺乏民族...
2025-09-07 23:04:07
耶律楚材:元朝文化与政治的...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许多历史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贡献闪耀...
2025-09-07 23:04:05
原创 ...
衣赐履按: 上回我们提到,前燕太宰慕容恪准备正式发起对洛阳的进攻。...
2025-09-07 23:03:57
曾经,很多人对西方有着极大...
很多人对美国、对整个西方一直以来都有极大的误解。 总觉得他们曾经强...
2025-09-07 23:03:39
清朝六部尚书和八大总督相比...
清朝时候,六部的老大分别是吏部的头儿、户部的头儿、礼部的头儿、兵部...
2025-09-07 23:03:36
原创 ...
一、是狡虏,还是刘皇叔? 刘备夺取西川的过程,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几...
2025-09-07 23:03:01
杭温高铁开通一周年 串联“...
2024年9月6日,杭温高铁正式建成通车。一年来,这条铁路线不仅为...
2025-09-07 22:51:36

热门资讯

如果文物会说话|探馆!看良渚首... 承载着五千年良渚文明的宝藏之地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开馆啦 为我们呈现良渚文明的多种神奇 玉架山考古...
原创 为... #为什么汉朝皇陵几乎都是十墓九空,曹操表示这锅我不背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皇陵的命运令人唏嘘,“十...
原创 野... 亚历山大原本是欧洲小国马其顿的国王,但他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东征,最终建立了一个跨越欧洲、亚洲和非...
原创 全... 一,中吕.山坡羊·名利场 全先勇 阳光普照,人声喧闹,追名逐利机缘妙。 算今朝,计明朝,劳心费力求荣...
原创 沙...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重大事件。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湘江...
原创 法... 易中天在分析三国时,曾用“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来彰显郭嘉的卓越地位,使其得以进入“网庙十哲”。然而,...
秦始皇重用了李斯,为什么没重用... 荀子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李斯是法家学说的倡导者,而秦始皇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觉得李斯的主张更适...
原创 1... 八十多年前,外敌入侵,中华大地沦陷。无数革命先辈们挺身而出,扛起武器,奔赴在救国救民的战场上。那时的...
原创 世... 藏在美国沙漠里的 “童话王国”:摩洛希亚共和国探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下,中国人的足迹似乎已...
他才是梁山的聪明人,回朝时装病... 在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一个曾经的梁山好汉正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在海外谱写着一段传奇。他,就是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