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重大事件。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湘江之战和四渡赤水等激烈战斗后,终于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包围。而红四方面军同样经历了艰难的突围,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根据地的血战,最终也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压制。两支部队的会师,不仅标志着红军的壮大,也意味着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张国焘见到红一方面军在长途跋涉后仅剩下1万余人,衣衫褴褛,战斗力严重受损。与此相比,自己麾下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兵力高达八万之众,不禁心生雄心,想要一统红军领导权。他的计划是以和平的方式,通过红军总部“大换血”的形式,最终实现红四方面军的“独占鳌头”。
张国焘如何实现自己的宏大计划呢?他设计了一个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他指使陈昌浩向红军总部发送两封电报,提出要实现“指挥统一”的建议,实则是为自己争取权力,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当上军委主席,掌握红军的军权。
面对张国焘的野心,伟人早已洞察一切。为了保证红军内部的团结并避免陷入困境,伟人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委,徐向前兼任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政委,红四方面军的指挥部则转变为整个红军的前敌总指挥部。如此安排下,张国焘不但能够拥有大部分军权,还能将自己麾下的人马安排到重要职位。
然而,张国焘依然不甘心,仅拥有军权显然不足以满足他的野心。此时,按照中央指示,红军应尽快北上,进军陕甘地区,但红一方面军迟迟不愿行动,这导致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也被拖延。正当局势紧迫,蒋介石从多个方向对红军形成包围时,朱老总紧急拟定了新的进军方略《夏洮战役计划》,目标是突破草地,北上陕甘宁地区。
然而,张国焘却提出要利用毛儿盖的几天时间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全盘工作及军事问题。虽然他表面上是要检讨工作,实则用意明显,是为了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总部决定在毛儿盖南边的沙窝寨召开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窝会议。
沙窝会议的气氛非常紧张。在此之前,红军内部矛盾已显现,尤其是高层之间的对立几乎公开化,许多中层军官已然知晓了事态的严重性。会议开始之前,由于会议地点在红四方面军的控制区域,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红军总部特地派遣中央纵队的司令部人员加强警戒,甚至设立了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防线,警惕性极高。
会议开始后,张国焘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要求。他认为,红一方面军自中央苏区撤出后,损失惨重,原因在于“路线主义”的错误。然而,遵义会议当时只是简单归结为军事指挥问题,并未触及路线主义这个敏感问题。如果在此时提出路线主义的问题,相当于间接否定了中央的领导地位,也意味着中央必须进行人员更替。显然,张国焘的这一提议是为了通过否定中央,推翻现有领导,进而自己掌握红军最高领导权。
然而,伟人等人对张国焘的手段早有预判,会议期间,伟人始终以缓和语气强调红军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其他与会人员也都站在同一立场上,拒绝认同张国焘的提议。张国焘发现这一计策失败后,退而求其次,提出第三个要求——要选派九名红四方面军干部进入中央政治局。这一提议非常巧妙,如果成功,张国焘便能通过控制政治局,从而掌握红军的最高权力。
当时,中央政治局只有8名成员,张国焘提出的要求无疑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如果红军总部拒绝,红军内部的裂痕可能无法弥合,局势将变得更加危险。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伟人巧妙回应:“四方面军的干部有许多优秀人才,我们只提名了几个同志,这非常慎重。本来政治局的成员不能由中央决定,现在是在特殊情况下做出调整。”通过这番回应,伟人既解决了张国焘的要求,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
最终,经过反复商议,会议通过了让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徐向前、周纯全进入政治局,李先念、傅钟、何畏进入候补名单的决定。尽管张国焘不满这一结果,但为了安抚他,红军总部最终同意了让陈昌浩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担任副主任。这样,局势才算暂时平稳。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国焘率领的部队在到达阿坝后停滞不前,尽管中央一再催促,他最终却决定偏离革命的路线,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