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大将。这些将领的战功卓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有些人认为,王树声在内战时期所担任的职务较低,仅仅是纵队级的指挥官,而其他的将领则至少担任了兵团级司令员。那么,这个说法真的准确吗?我们不妨仔细探讨一下。
粟裕是一位公认的杰出军事指挥官,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过华中军区副司令,还兼任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后来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甚至代行司令和政委职务,并且是三野的副司令员。他的职务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战区,且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绩堪称辉煌。
徐海东是一位特殊的将领,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徐海东的贡献不言而喻。尽管由于健康原因,他未在解放战争时期继续担任军职,并且即使是在解放后,他也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但他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基于其在土地革命和抗战中的巨大贡献,我们无法简单地将王树声的职务视为最为低级的。
黄克诚的军旅生涯充满传奇,他在挺进东北后,从三师师长起步,不仅迅速晋升为西满军区副司令员,还在后期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和后方勤务司令员,专责后勤工作并且推动制度化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担任了冀察热辽军区的政委,并且在南下中南作战时,他担任了湖南军区的政委。从这些职务可以看出,黄克诚无疑是一位早早就步入大军区副职行列的将领。
陈赓在解放战争中无疑是最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之一。尽管他并未直接担任大战区副职,但自1947年组建陈谢兵团以来,他作为指挥员,直接受军委领导,实际权力几乎与大战区副职等同。无论是作为一位军事将领,还是作为一个有高资历的指挥官,陈赓都展现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和战略眼光。
谭政作为政工干部,虽然在军职上并不如其他将领那般耀眼,但其在政工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挺进东北后,他迅速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政治部主任,后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四野副政委等重要职务,作为党和军队之间的桥梁,他的政治工作推动了整个部队的凝聚力与士气。
萧劲光的军旅生涯同样极为丰富,从土地革命时期起,他便在各个战场担任过重要职务。抗战期间,他不仅担任了留守兵团主任,解放战争期间更是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他还担任了辽东军区司令员,及第1兵团和第12兵团的司令员等重要职务,战功赫赫。
张云逸是革命的开路先锋,参与革命的时间比很多人都要早。尽管他入党时间不如陈赓和萧劲光早,但自1929年起,他便投身百色起义,之后在土地革命与抗战时期任职不断升迁。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后方的工作。张云逸的革命精神与经验,使他在战斗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罗瑞卿在抗战时期,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并且有着深厚的政治经验。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晋察冀任职,担任了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随着华北军区的成立,罗瑞卿不仅担任了政治部主任,还兼任了兵团政委等职务,充分展现了他在军队中的政治优势和权威。
王树声是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抗战爆发后,并未像其他将领那样名声显赫,反而担任了晋冀豫军区的副司令职务。虽然这些职务被认为是较低级别的纵队级职务,但在他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时,他依然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战略思维,尤其是在中原突围和南下大别山的战略部署中,王树声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许光达则从一名纵队司令员开始,经过战斗不断晋升,最终成为兵团司令员。尽管他未曾担任过大战区副职,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依然受到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后来的军衔授予过程中,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无疑是对他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