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先念传》中的记载,1938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冬日,六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那天,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找到李先念,语气平淡地对他说:“先念同志,组织决定让你到129师担任营长,你有什么想法吗?”
其实,早在川陕根据地时期,李先念就已经是一名军级干部,曾和余天云、程世才一同担任红30军的政委。虽然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军级干部的职务大多被下调为团长,但李先念突然被安排降级,从一名军政委直接降为八路军的营长,足足降了6级。换作其他人,恐怕会感到无法接受和不满。然而,李先念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只要能手持武器与日寇作战,我就心满意足。”
几天后,当李先念正在准备前往129师担任营长时,毛主席突然将他召入了办公室。毛主席直接问他:“听说你被安排到129师当营长,是真的吗?”在李先念确认后,毛主席皱了皱眉头,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这太不公平了!”随后他又问:“高敬亭,你认识吗?”
高敬亭是鄂豫皖地区的老革命,曾在四方面军的主力撤离后,留下了由他指挥的红28军继续坚持。他后来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员。李先念告诉毛主席,他与高敬亭在鄂豫皖时期有过较多接触,关系也比较熟络。听后,毛主席决定将李先念调到新四军第四支队,担任参谋长,撤销了之前的任命。
那么,为什么李先念会从一个军政委被降到营长的职位呢?对此,毛主席在1961年6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曾回顾过这件事。他提到:“延安时期,反对张国焘路线是没错的,但批评的方式过于老套,反复强调检讨不彻底,搞得很多人都受不了。”毛主席批评了当时的做法,并指出四方面军的干部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必须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公正的待遇。
在毛主席的及时干预下,李先念的职务很快得到了调整。1939年1月,李先念带领160名战士进入豫鄂边,成立了新四军豫鄂边挺进纵队,并担任司令员。很快,李先念的领导才华便展现无遗。不到一年,他所领导的队伍便从最初的160人扩展到15000多人,发展幅度惊人。皖南事变后,中央决定将李先念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书记,同时兼任师长和政委。
随着新四军第5师的发展,李先念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效率,1943年2月,李先念向中央提出建议,建议成立边区党委,以统一领导新四军第5师和鄂豫边区党委。中央随后同意了这一建议,并任命李先念为区党委书记。李先念虽然心有不安,但最终还是担任了这一重要职务。
李先念对职务的看重从来不多,他始终以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每一次升迁和工作调整。1954年,中央政府面临着财政部长的空缺问题,而时任中南局第三副书记的李先念便被提名为新财政部长。陈云推荐他担任此职的原因在于李先念年仅45岁,才智过人且学习能力强。不过,李先念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在与毛主席的会面中表达了自己不想担任此职的愿望。毛主席幽默而严肃地回答道:“如果你不愿意,我们就只好请国民党的孔祥熙和宋子文回来接手了。”
毛主席的话让李先念深受触动,他立即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投身于工作。两年后,李先念的表现证明了毛主席的眼光,财政工作的成效让人称赞。
1956年,在党的“八大”期间,李先念顺利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成为新提名的六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之一。这六位增补的委员中,除了四位开国元帅外,李先念与李富春一同成为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然而,李先念对此表示意外,深感自己资历尚浅,能力不足,甚至写信请求将自己的名字从候选名单中删除。但最终,中央依然决定保留他的提名,因为李先念在四方面军的突出表现和长期积累的政治经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八届一中全会上,47岁的李先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该届中央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