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的发起国之一,德国因其在战争中的重大罪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柏林墙的建立将德国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德和西德两国的格局。随着冷战局势逐渐改变,苏联的影响力日益衰退,柏林墙最终倒塌,德国迎来了统一的机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尽管日本与德国同为二战的发动国,但幸运地没有经历像德国那样的分裂命运。日本能够避免分裂的原因多方面:首先,作为亚洲的主要战胜国之一,中国当时尚未足够强大到能够直接干预日本事务,并且也未在日本本土驻军;其次,冷战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欧洲,尽管苏联占领了日本的北方四岛,却没有涉及其他重要事务;更为关键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朝鲜半岛成为了替日本承担战争后果的国家。朝鲜半岛被三八线一分为二,北方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南方则成立了大韩民国(韩国)。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南朝鲜”这一称谓才正式被废除,改为“韩国”。
“朝鲜”这一名称源自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王朝(也称李氏朝鲜),其历史从1392年延续到1910年。而“韩国”这一名称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有明确的解释:它代表着“大韩帝国”和“韩国临时政府”的合法继承,是“正统性”传承的象征。尽管韩国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并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接轨,但在历史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正统性”问题上,韩国仍坚持自己的传统立场,这种态度常常令人感到惊讶。实际上,韩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远超外界的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看,欧洲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俄罗斯长期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沙皇自称为凯撒),这一立场曾令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感到愤怒,他们坚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者。历史上关于“正统性”的争议不断,但无论如何争论,最终历史的现实制约了所有国家的行为。
二、历史传承方面
讨论“正统性”时,首先要面对的是历史传承的问题。俄罗斯一贯坚信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这一立场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背景。首先,俄罗斯信奉东正教,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宗教传统;其次,沙皇与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任公主的婚姻为这一说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因此,俄罗斯自信自己有资格继承东罗马帝国的历史。然而,西方国家并不接受这一说法,他们认为,俄罗斯曾在历史上受到金帐汗国的统治长达两百年,期间俄罗斯的民族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失去了东罗马帝国的传统,基于此,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并不配称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尽管如此,俄罗斯依然坚持这一立场,至今未曾改变。
对于朝鲜和韩国来说,尽管两国历史上有着诸多分歧,但两国均可追溯到朝鲜王朝的血脉。韩国声称自己是“大韩帝国”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大韩帝国本质上仍是朝鲜王朝的延续。大韩帝国是在甲午战争后,受到日本压力,最终独立出来的。然而,13年后,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成为其殖民地。因此,韩国宣称自己是“大韩帝国”的继承者,实际上是在努力割裂与中国的历史联系。然而,无论韩国如何主张与中国历史的割裂,朝鲜的历史与中国之间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朝鲜王朝早期的朝贡体制,到清朝时期朝鲜作为藩属国的历史,朝鲜一直被视为中国的附庸。
因此,朝鲜和韩国无论如何主张“正统性”,这段历史延续至今。尽管如此,韩国仍然坚持自己是“大韩帝国”的正统继承者,并试图与中国的历史割裂。然而,历史的悠久与复杂使得这一努力显得微不足道。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更远的历史追溯,朝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箕子朝鲜。传说箕子在遭遇内乱后,逃亡至朝鲜半岛,这为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历史联系增添了更多色彩。
三、现实依据方面
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基础上形成的。这个秩序为许多国家的“正统性”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对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中国在1992年与韩国建交之前,一直坚持认为朝鲜是“正统”的代表。同时,西方国家普遍认可韩国为“正统”代表,这源于朝鲜战争没有明确的胜负,双方在战场上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在国际谈判中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然而,在联合国框架下,朝鲜和韩国最终都成为了成员国,这意味着两国的合法性得到了广泛承认,类似于曾经的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关系。直到苏联解体之前,朝鲜的经济一度优于韩国,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朝鲜一度与日本比肩,成为亚洲的重要工业化国家。当时,许多韩国民众常选择逃往北方,朝鲜的生活水平高于韩国。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朝鲜的经济逐渐衰退,韩国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逐步崛起,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如今,韩国凭借强大的国际宣传,成功塑造了“正统性”的形象,许多人甚至认为韩国比朝鲜更具正统性,尽管两国的“正统性”问题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四、朝鲜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