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在涞源县召开了一次扩大的会议,总结内战爆发以来的军事经验教训,并对接下来的作战任务进行部署。这次会议,历史上被称为“涞源会议”,不仅是晋察冀军区成立以来最为关键的会议之一,也成为了争论最为激烈的会议。
张家口战役失利之后,大家心中都难掩怒火。大家本着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的原则,在这次会议上,时任2纵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军分区司令员的郭天民,对军区司令部进行了严厉而真诚的批评。他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
首先,抗战胜利后,军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精简复员,导致了部队数量和战斗力的显著削弱;
其次,在保卫张家口的战斗中,虽然东线战场获得了胜利,西线却被敌军突破,成为张家口失守的关键原因。
在刚刚结束的张家口保卫战中,郭天民担任了东线战场的指挥官,他指挥4个团与国军2个军展开了艰苦的正面抵抗,经过11个昼夜的顽强抗战,成功歼灭了敌军上万余人。虽然东线战场圆满完成了任务,但西线却被敌人突破,郭天民因此感到愤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郭天民是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军事人物,他的早年经历颇为丰富。1927年3月,在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退到海陆丰地区加入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他前往江西,加入了由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从大队长一路晋升到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和红9军团参谋长,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和长征。
在长征途中,郭天民协助红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指挥部队独立行动,为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所带领的部队被中央军委誉为“战略骑兵”。然而,在红军期间,郭天民也曾两度被撤职。一次是在江西,因为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被视为“罗明路线”的代表,撤去了江西军区参谋长的职务;另一次是在和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因为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撤去了红9军团参谋长的职务。被撤职后,他四处打探中央的情况,险些因“泄露军事机密”而遭到处决。
之后,郭天民随二、四方面军北上,担任西路军总指挥部作战局局长、红30军参谋长等职务,并与程世才、李先念等人一同把数百名西路军带到了新疆。回到延安后,他曾担任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并随后调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四个月后升任军区2分区司令员。
正如上文所述,郭天民在红军时期担任了长时间的参谋职务,最终升任中央军委的参谋长。这段漫长的参谋生涯,使得郭天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军事经验,转任一线指挥官后,他很快展现出了极强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最初的二分区几乎一无所有,与一分区的杨成武所领导的独立团相比,差距显著。郭天民凭借他在中央苏区创建根据地的经验,带领二分区一步步建设起了晋察冀军区的顶尖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二分区成为晋察冀最具战斗力的军区之一,他所指挥的2纵更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出众。
1946年,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政策进行了精简复员,2纵的四个旅减去了其中的一半。但即便如此,在张家口保卫战中,这支部队依然表现出了非凡的作战能力。郭天民的反对精简复员的立场,在这一点上得到了验证。为了保持战斗力,他和二分区政委刘道生商议,将原本要裁撤的老兵保留下来,并悄悄为他们筹集粮草和资金。
当时,3纵司令员杨成武在回忆录中提到,军区裁军计划出台时,他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并写了一份详细报告提交给中央局。郭天民与李志民也都支持这个建议,并在报告上签了字。
1946年10月1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晋察冀部队撤出了张家口。在撤退过程中,许多准备好的冬装棉被未能及时带走,只能将其焚烧。这一撤退,使得部队面临着异常艰难的冬季。张家口的失守使得军心和民心有所动摇,而涞源会议便是为了恢复士气、解决这些问题而召开。
会议期间,聂荣臻司令员鼓励大家,强调撤离张家口并不等于失败,不应当因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失去信心。他指出,张家口虽遗憾失去,但不能因此失去方向,要坚持毛泽东关于运动战和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不能为一时的失败所迷惑。
聂荣臻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一些同志当时在张家口弃守问题上发表了许多长篇大论,认为不该放弃张家口,应该怎么坚守,如何反攻,但他们忘记了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
涞源会议后,军区内部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认真总结经验,提升认识,统一思想。为了应对新的战局,军区进行了人员调整,萧克被任命为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担任政委,耿飚为参谋长。各纵队也进行了调整,一纵调回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调任二纵司令员,李志民为政委,三纵和四纵的司令员仍为杨成武和陈正湘。
自涞源会议后,晋察冀野战军积极展开作战,从1947年4月到7月,连续发起了正太、清沧、保北三大战役,并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战局,进入了主动进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