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朝中发生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奇特现象:一位既没有显赫的才华,又常被李隆基批评为“虚有其表”,并且毫无实际能力的人,居然能够稳居宰相一职,且一干便是十年之久。此人就是大唐的俊美男子、被称为“无能之能臣”的萧嵩。
在李隆基整顿龙武功臣的过程中,对朝廷中枢的结构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有一项特别值得关注的决定,就是任命萧嵩替代源乾曜,成为了实职宰相。萧嵩以其俊美的外貌著称,英俊的面庞配上一副威风凛凛、庄重得体的胡须,成了朝中颜值最高的官员之一。他那种潇洒与威仪的气质无疑加速了他在仕途上的晋升,年纪轻轻便当上了中书舍人(相当于中央秘书长),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
尽管这个制作国家最高文件的职位对于许多有才之人来说是个理想的机会,但萧嵩并不具备相应的文才。在一次重要的御前应急改诏中,他的表现令人堪忧。李隆基命令他将“国之瑰宝”替换为一个同义词,萧嵩费了好一番劲,满头大汗地考虑了半天。李隆基认为他在精心斟酌,期待着他能写出精彩的文句,然而结果让人失望——他将“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李隆基怒不可遏,认为萧嵩不仅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反而只是凭借一副好胡须,毫无实际内容,便大声斥责他为“虚有其表”。
尽管如此,姚崇却对萧嵩抱有信心,他认为这个看似平庸的人,实际上在未来会有一番作为。姚崇强调,萧嵩是一位务实的政治人物,他看事情非常理性,并不像一些人那样盲目追求荣耀和权力。
当吐蕃进攻时,萧嵩应命担任河西节度使。面对严峻的局势,他不仅在国内调动了各方能人来加固城防,安抚百姓,同时也运用了高超的政治手腕,通过反间计、攻坚战等手段成功抵御了吐蕃的入侵。经过一番奋战,河西地区的危机得以化解,萧嵩的英名传遍四方。
那些曾轻视萧嵩的人,也开始哑口无言,姚崇的预言被验证,李隆基也开始对萧嵩刮目相看。随着战争的胜利,萧嵩的地位飞速上升,不仅被任命为宰相,还迎来了更为尊贵的身份——李隆基将自己的女儿,新昌公主,嫁给了萧嵩的儿子萧衡,玄宗每次见到萧嵩母亲时,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为“亲家母”。
宰相与皇室的亲家关系,使得萧嵩的地位更为稳固,成为朝廷中不可忽视的一员。然而,在与玄宗的接触中,萧嵩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他并没有什么深邃的政治见解,甚至和以前的萧嵩相比,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玄宗不禁疑惑,萧嵩到底是怎么崛起的?
萧嵩的确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但他并非那种可以全面统领朝政的大宰相,而只是个擅长某方面的“将才”。当一个有能力的将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长处就成了短板,变得如同一个庸庸碌碌的宰相。尽管如此,李隆基并不愿轻易放弃萧嵩,他决定顺其自然,让萧嵩继续担任宰相。
渐渐地,李隆基发现,萧嵩的缺乏见解反而成了他的优点。萧嵩性格温和、不激进,表面上看似缺乏主见,但这也让他在处理朝政时显得尤为稳重,避免了许多复杂的争斗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萧嵩反而成为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庸相”。他的这种“不争不抢”的风格,在一个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正好契合了李隆基的需求。
通过巧妙的运作,李隆基使得萧嵩在自己的任期内有了“庸才”的实用价值。萧嵩被继续派往河西,凭借着他在当地的声誉,有效地安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再者,萧嵩虽然在中枢未能大展拳脚,但他并不争夺权力,反而为李隆基提供了加强皇权的机会。他的领导方式不具侵略性,这使得李隆基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政治决策,而不会被萧嵩的权力野心所威胁。
在与玄宗的亲家关系中,萧嵩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皇权的附庸。虽然他表面上是宰相,但实际上,他始终是皇帝的一个工具,充当着协调、妥协的角色。李隆基也意识到,萧嵩的“无能”正是他能够稳定朝廷局势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萧嵩继续稳坐宰相宝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能之能臣”。
萧嵩凭借自己的“无能”生涯成功地演绎了一出政治上的“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政绩并不显赫,言辞也不锋利,但他却用无为而治的方式,稳稳当当地在朝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萧嵩的成功,正是因为他能在自己没有过高要求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生存之道。
萧嵩的故事令人困惑,为什么一个看似平庸的宰相,竟然能够在唐朝这个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长时间保持高位?这个谜团至今仍未解答,但无论如何,萧嵩的经历是对“庸才”也能在适合的环境中大有作为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