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中,唯有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棱因其卓越的功勋和为大清帝国的庙廷做出的巨大贡献,独领风骚。“蒙古王公以勋劳侑享庙廷者,王(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棱)一人而已。”——《昭梿》
策棱,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的台吉,拥有显赫的出身。他的曾祖父图蒙肯,乃是成吉思汗的十八世孙,策棱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拥有着纯正的高贵血统。康熙三十年(1691年),当时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面临着西域准噶尔汗国的威胁,选择向大清帝国投诚,归附于清廷。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赶到多伦诺尔,与喀尔喀各部以及内蒙古的王公贵族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盟,史称“多伦会盟”。
通过这次会盟,喀尔喀蒙古从大清的外藩转变为内属,漠北的广袤土地也正式纳入了清朝版图。康熙帝十分重视与漠北喀尔喀蒙古的关系,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他不仅大力拉拢喀尔喀的各部贵族,还模仿察哈尔和科尔沁蒙古的做法,大量与喀尔喀蒙古上层贵族联姻。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为策棱指婚和硕纯悫公主,后来纯悫公主成为了雍正帝的亲妹妹。策棱由此成为了大清的皇亲国戚,并被命令率领所部喀尔喀骑兵驻防推河一线,以防御准噶尔汗国的入侵。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任命策棱与同族亲王丹津多尔济共同率领大军进驻阿尔泰地区,授予策棱定边副将军的职务,负责指挥漠北各部的军事力量。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大清与准噶尔汗国的冲突中寻求机遇,派遣了亲信萨瓦伯爵前来与清廷交涉漠北的边界问题。雍正帝命令策棱担任谈判的首席代表,与内大臣四格等人一道,前往楚库河与沙俄进行谈判。策棱在谈判中表现出极大的镇定与决断,不仅充分陈述边防形势,还带领兵力在谈判现场展示清朝的军事威慑。最终,双方成功确认了边界,并在边境竖立了界碑,这一界碑一直屹立近200年,直到清朝灭亡,漠北的边界问题始终没有发生变动。
雍正十年(1732年),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策零以河通泊之战的余威为背景,派遣了名将小策凌敦多布率领三万精锐火枪骑兵进攻漠北,试图征服这一地区,并使大清帝国的形势更加被动。此时,大清军队刚刚在河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甚至雍正帝曾一度考虑放弃漠北,重修长城,防止进一步失地。小策凌敦多布的强大势力让漠北民众的信心动摇,许多部落开始投向准噶尔汗国,局势愈发复杂。
然而,策棱并未屈服。在他组织下,剩余的两万余喀尔喀牧民坚守阵地,多次成功击败了准噶尔火枪骑兵的进攻。在光显寺一战中,策棱以少胜多,痛击了准噶尔军队,斩杀敌军一万余人,重创了准噶尔汗国的战斗力。小策凌敦多布被迫撤退,策棱乘胜追击,追击敌人二千多里,最终收复了漠北所有失地。光显寺之战后,策棱的名声响彻四方,准噶尔再也不敢与他正面交锋,策棱也因此稳固了在喀尔喀蒙古中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将。雍正帝听闻这一战果后激动万分,甚至在感动中流下眼泪。一直以节俭著称的雍正皇帝慷慨地赐给策棱大量赏赐,包括2000匹马、1000头牛、5000只羊和50000两白金,同时晋封他为亲王,称之为超勇亲王。
光显寺之战后,策棱继续在漠北坚守,频繁驻守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重要关隘,成为大清帝国漠北的“守护神”。他一生忠诚勇敢,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逝,享年78岁,历史上这一位名将的身影彻底消失。在策棱去世后,他的次子车布登扎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续为大清帝国守卫漠北,并在后来的准噶尔战争中屡立战功(车布登扎布的故事日后将另行讲述)。
《清史稿》曾高度评价策棱:“锺琪(岳钟琪)忠而毅,策棱(博尔济吉特·策棱)忠而勇,班诸卫、霍、郭、李之伦,毋谓古今人不相及也。”
下一篇:喻大华:清朝秘密立储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