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笔者考证,广东有福建温氏祖庭同源同宗的子孙存在。据了解,江西赣州于都于阳尊景和翁为初祖的温氏宗亲就是从福建迁居广东,再由广东迁居江西赣州的。
广东宗亲介绍,广东潮汕应该有很多温氏,很可能跟福建温氏祖庭同宗同源。据说澄海温氏可能来自福建莆田,始祖温殿崇于明代由福建迁徙入潮,定居云溪乡(今莲下镇),部分子孙移居横陇乡(今上华镇)。
福建温氏祖庭温镇方言是闽南语大田话,在福建大田县城关附近说的都是闽南话语系的大田话。据说此方言已经有1300-1500多年的历史。
广东三大闽语区包括海陆丰、潮汕和雷州半岛等。据了解,此三大区域,说的也是闽南语方言,与福建温氏祖庭说的方言同宗同源。
因此,从福建迁居广东说闽南语的温氏宗亲,应该回去重新翻出老族谱,好好比对,你们的祖先名讳是谁?
特别是一些认上杭九郎公或江西同保公等为祖的温氏子孙,自我反思下,你们的方言是什么?你们祖先迁徙所处的时代时间到底是哪年?你们的祖先名讳能否在九郎公派系或者同保公派系等族谱找到?
像由广东迁居江西的赣州于阳宗亲,初祖是景和翁,在客家话温氏派系中的族谱,能找到景和翁吗?在清朝还尊景和翁为初祖,但现在赣州这些不肖子孙,为啥认上杭九郎公为祖先?这是什么道理?
而浙江平阳雷渎的温氏宗亲,更是一直说闽南话,为啥会认说客家话的上杭九郎公为祖?这些不肖子孙到底是什么逻辑什么道理?
广东现有温氏人口有60多万。很多温氏人口都是从福建迁居广东繁衍发展。过去由于历史史料断层,交通及沟通不便,以及福建温氏祖庭羸弱等,造成福建温氏祖庭同源同宗子孙,未能追根溯源,导致寻根问祖困难,使很多子孙背祖弃宗,认错祖宗烧错香的情况确实存在。现在祖庭重启寻根问祖,希望能上告慰先祖,下垂范子孙。欢迎广东温氏宗亲回福建温氏祖庭温镇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共建佳城。
笔者在赣州《于都于阳温氏四修族谱》中的《太原温氏源流叙》一文中看到,于都温氏尊景和翁为初祖。据赣州温氏宗亲介绍,族内传说景和翁是唐朝人士,由福建迁居广东,又由广东牛斗岗迁居江西。
《太原温氏源流叙》原文:“太原世族 杂见经传史册 非不源流该括然 年湮代远人往风微 若前型手缮 始祖某郎二世某郎三世某郎者 何殊乌有子虚 别风淮雨之岩均在 存而不论者欤 兹编所定尊景和翁为初祖 当炎宋末年遭世变故由粤之牛斗岗始迁江西安远石痕堡长岭居焉”。据了解,《于都于阳温氏四修族谱》是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冬月编修。
据福建温氏祖庭温镇《温氏族谱》记载:
一世 一大公,于六朝梁陈入闽,任江州朝散大夫,住福唐八祥司前,生一男二大。
二世 二大公,生三男,长景美潭州府判;次景忠中书侍郎;三景和。
三世 景和公,迁居兴华府仙游大圳头。生二男。长至大温州通判,次应忠。
四世 应忠公,隋大业五年(609年)迁居建州将乐,生一男可贵。
五世 可贵公,生二男, 长惟贤;次惟忠。
六世 惟忠公,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开山温镇。
七世 新兴公,于唐僖宗(875-879年间),被敕封为金紫银青光禄大夫。配戴氏五娘,被敕封为一品夫人。(注,惟忠公开基大田温镇,七代单传,至第七世祖新兴公开枝散叶)
根据《温氏族谱》记载可以看出,景和公也是隋唐人士。与江西赣州于都温氏初祖景和翁是同一时代人。
据了解,根据福建温氏祖庭的资料推算,始祖一大公六朝梁陈(梁502年)入闽,至今已有1300-1500年,是目前已知福建入闽最早的温氏始祖,无人能出其右。
福建上杭九郎公派系始祖温九郎,于南宋年间从江西石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再迁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九郎公开基时间,到底是是宋朝哪年有争议,有待进一步考证)
被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九房裔孙共尊为江西石邑始祖的温同保,据四省共同编写的《温氏同保族谱》记载,同保公,生于公元847年,殁于921年。(据石城老族谱,同保公应是铜保公,生于878年,殁于952年)
温镇被称为福建温氏祖庭,该支派温氏已有1300-1500余年历史。始祖于六朝梁陈入闽,后裔子孙经多次迁居,于716年开基温镇。第七世祖新兴公,生5子18孙(一说20孙),开枝散叶,成为闽南话语系温氏中兴之祖。因为战乱兵灾、以及抗元落败避难等,造成史料断层缺失,致使该支派子孙散轶各地。需要一代又一代温氏宗亲一起努力,追根溯源,厘清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