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楚河汉界》系列的第三期内容,视频和图文合集都可以在我的主页找到哦!~
在上一期中,我们探讨了“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深刻含义,今天我们将继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
首先,来看看“度、量、衡”这三大计量标准:
- 度:用于测量长度;
- 量:用于测量容量;
- 衡:用于测量重量。
这三种单位,几乎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秦始皇之前,诸侯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如果跨国做生意,差异就会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有个故事,说的是齐国的商人老张在线下单,和赵国的卖家定了10斤羊肉,准备带到楚国转卖。结果货物到了楚国后,一称,竟然发现重得不对劲!
老张联系了客服,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原来并不是卖家有意少给,而是赵国和齐国的“斤”并不相同。所以,两国的“斤”根本就不是统一标准,这个差异真让人头痛!
面对这种麻烦,秦始皇果断采取了行动:他宣布,六国的度量衡将统一,由秦国的标准来替代所有的计量单位。从此,不管是赵国的羊肉,齐国的海盐,还是楚国的水果,称重的标准都再也不会出差错,商人老张以后购买商品,再也不用担心重量不对了。
是不是更加方便了呢?但这还不止,另一个问题也需要解决:各国货币不统一。像老张这种跨国交易的生意人,往往需要将齐国的货币兑换成赵国的货币,才能进行交易,等到货物卖完,又得把楚国的钱换回齐国的货币,交易完成。这种过程繁琐又麻烦,给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再次挥手下令:六国所有货币通通废除,统一发行“秦半两”铜钱。这种“天圆地方”形状的铜钱,直到纸币开始普及时才逐渐被取代。这个举措可谓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秦始皇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定标准”。他定下了以下几个重要标准:
- 郡县制:规范了行政区划;
- 车同轨:确保了交通运输的统一;
- 书同文:统一了文字的书写;
- 度量衡:统一了测量标准;
- 货币:统一了货币样式。
任何一个标准的制定,都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决心,而秦始皇做到了这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作为都让人无不佩服。要是你也觉得秦始皇做得非常了不起,那就给我点个关注,岂不更好?
说到这里,秦始皇的成就真让人感叹,可是,秦朝却在短短十五年内灭亡了。为什么秦朝没有持续发展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没有搞好。
尽管秦始皇做了很多制度上的规划——统一度量衡、标准化货币等,这些改革都为社会的运作提供了保障,但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最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是经济。
让我们试着推算一下秦朝经济的未来发展: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社会安定,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障;
2. 没有战争,百姓能够专心种田,粮食生产逐渐稳定;
3. 人口逐渐增加,社会资源不断积累,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4. 生产力提高后,手工业发展起来,商品生产越来越多;
5.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6. 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系统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商业的进步更为迅速。
照理说,农业、工业和商业三者应当共同发展,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然而,尽管秦朝有着如此坚实的基础,为什么没有如期发展呢?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而秦朝却存在着六国仇恨这个特殊问题。虽然秦国统一了六国,但由于秦始皇征战时手段过于严酷,六国人民并未能完全融入新的秦国体制。六国的人民依然心怀怨恨,这使得他们在秦朝的治理下产生了严重的不合作情绪。
其次,秦朝的法家思想极其重视农业、压制商业。法家提倡“重农抑商”,使得商业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空间,货币的流通也受到了限制。这导致了经济中缺乏活力和动力,无法激发商业的繁荣,甚至社会上几乎看不见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存在。
这两大原因,使得秦朝无法享受“文景之治”那样的经济发展盛况。而即便秦始皇手中的牌再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上的根本问题,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短命。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秦始皇在许多方面做得完美,但由于这些问题,历史未能给他留下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为大家揭示更多秦朝没能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敬请期待。
我是小步,来自“历史步行街”。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