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民党发起了皖南事变,包围了新四军的军部,导致了一场轰动中外的政治事件。这场事变使新四军遭受了严重损失,且被国民党错误地指控为“叛军”。然而,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新四军很快进行了重建,并且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七个师,令其战斗力更为强大。
新四军新组建的七个师中,第四师由彭雪枫将军指挥,原本是八路军第四纵队的改编部队。第四师成立后,主要活跃在豫皖苏边区,成为新四军在该地区的重要抗日力量。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曾在新四军第四师中作出贡献,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重要职务,他就是吴芝圃,接下来我们就一同了解他的故事。
吴芝圃,河南人,自从投身革命以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豫东地区活动。1939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党决定重建豫皖苏边区的党委和行政公署,并将吴芝圃任命为书记及行署主任,成为豫皖苏边区的重要领导人。在那个阶段,豫皖苏边区活跃着一支新四军游击支队,吴芝圃还担任了游击支队的副司令,组织领导支队与日伪军展开英勇的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重建,第四师随之成立,吴芝圃也随军转移到了津浦路以东,豫皖苏边区的行政区划也因此取消。此后,吴芝圃在新成立的第四师中担任了重要职务,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吴芝圃继续活跃于豫皖苏边区,并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建立了该地区的组织,也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建国后,吴芝圃最初在中原省担任工作,后来被调任至河南省,担任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相当于省长)等职务,并在1958年兼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全面主持省委的日常工作。正当他负责河南省时,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运动正在进行。那时,河南省的大部分劳动力都被调动去参与“大炼钢铁”,这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使得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推进,负面影响逐渐显现,1959年,河南信阳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中央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协助解决此事件。
信阳饥荒事件发生后,吴芝圃深感自责,认为自己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那段时间,吴芝圃情绪低落,甚至感到痛心和懊悔。1961年,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会议,吴芝圃与河南副省长史向生一同参加。然而,因信阳事件的影响,吴芝圃一直低着头坐在会议的最后一排。毛主席察觉到吴芝圃的情绪后,主动关心他,邀请他到前排座位。会议结束后,吴芝圃回到河南,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带领河南的情况得到改善。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吴芝圃被调往广州,担任了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在广州期间,吴芝圃始终关注河南的状况。一位河南干部曾专程前往广州探望他,吴芝圃流着泪感慨道:“我对不起河南人民。”他所指的“对不起”,正是信阳事件给河南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可否认,吴芝圃在信阳事件后勇于承担责任,持续进行自我批评,并尽最大努力纠正错误,这种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值得我们肯定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