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菜市口,一个听起来该是热闹的地方,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最后一刻。
有个外国人亲眼目睹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大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不到三分钟,33个人头已落地,这哪是行刑,简直是一场“技艺表演”啊!
刽子手是如何练出这种“刀起头落”的速度?
刀光剑影下的职业人生
清朝时期,刽子手这一职业充满矛盾与悲哀。
不是人人都能当刽子手,这行当既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也需要特殊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多数刽子手出身贫苦,家无恒产,缺少其他谋生手段。
他们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无依无靠的底层民众,不得不选择这条被社会普遍歧视的道路。
刽子手的培养是典型的师徒传承模式。
新手必须跟随老师傅学习多年,从最基础的观摩开始,逐步参与实践。
他们得先练眼力,学会准确判断颈部的关键位置。一个合格的刽子手必须能在瞬间找到颈椎间的缝隙,这样才能一刀毙命。
训练过程极为严苛。师傅会在冬瓜上铺一层白纸,让徒弟练习下刀。
刀法要求精准无误,不能切得太深或太浅。
太深会砍到案板伤刀,太浅无法一击致命。只有白纸被整齐切开,冬瓜却几乎完好无损,才算是初步掌握了技巧。
高超的刽子手追求的是"人刀合一"的境界。他们握刀的手必须稳健有力,挥刀的角度必须恰到好处。
一个熟练的刽子手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多次行刑,既保证效率,又不失准确。
据记载,清末时期一位外国人亲眼目睹了菜市口的一场大规模行刑,一名刽子手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连续砍下三十三个人头,展现了令人震惊的专业水准。
刽子手虽然执行着朝廷的命令,获得官方认可,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极低。
普通百姓认为他们身上"阴气重",往往敬而远之。很少有人愿意与刽子手家族通婚,他们的子女也常常被其他孩子排挤。
刽子手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官方奖励和犯人家属的额外酬谢。
每次行刑后,朝廷会给予一定数量的银两作为报酬。
此外,犯人家属为了让亲人走得体面一些,会私下给刽子手好处,希望他能一刀毙命,减少痛苦。
令人唏嘘的是,大多数刽子手晚年生活十分凄凉。
长期与死亡打交道,他们往往心理扭曲,难以与常人正常相处。
加上社会歧视,很多刽子手酗酒成性,或者早早病死。即使赚了钱,也很难留存下来,更别说留给后代了。
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是清朝一项重要的司法传统。
从秋分后到冬至前,是集中处决死刑犯的时间段。这个时间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和实用考虑。
古人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顺应自然规律处决犯人,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体现。
另一方面,秋季气温转凉,尸体不易腐败,便于处理。
更重要的是,在农业社会,秋收过后农事活动减少,百姓有更多时间可以前来观刑,增强了死刑的警示效果。
行刑的具体时间通常是"午时三刻",约当现代时间的上午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
传统观念认为这一时刻阳气最盛,人的精神最为清醒,犯人可以清醒地面对死亡,同时也能确保围观者看得真切。
北京的菜市口是清朝最著名的行刑场所之一。
实际上,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处决重犯的地点。
位置选在城市的繁华地带,既方便民众观看,又能起到最大的威慑作用。
行刑场通常设有高台,犯人跪在木板上,刽子手站在一侧,行刑官员和衙役分列两旁。
行刑前一天,犯人会被告知即将处决的消息。
传统上,官府会提供一顿丰盛的"断头饭",让犯人得以饱餐一顿。
这被视为对即将离世之人的一种怜悯。第二天,犯人会被押解到行刑场,沿途会有衙役喊报罪名,让民众知晓犯人的罪行。
到了行刑场,犯人被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官员宣读圣旨或判决书后,行刑开始。
刽子手会先用湿布擦拭犯人的颈部,既是为了清理出汗毛,便于看清血管和骨节,也是为了减少皮肤的摩擦力,确保刀刃顺利切入。
随着一声令下,刽子手挥刀,犯人头颅落地。衙役迅速上前,将人头装入篮中,尸体拖走。
一切程序紧凑有序,体现了清朝司法处决的高效率。
血腥围观
行刑现场往往聚集大量围观者,形成一种独特的"围观文化"。
对当时的许多普通百姓而言,这竟然成了一种"观赏性活动"。
行刑日的菜市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种小贩早早来到现场周围摆摊,卖茶水、烧饼、瓜果,为前来观刑的人提供服务。
有的摊位甚至专门设在高处,成为"观刑最佳位置",还能收取额外费用。
令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时围观者对行刑过程往往表现得相当平常。
人们有说有笑,仿佛在观赏一场普通的街头表演。
孩子被大人抱在肩头,老人拄着拐杖挤在人群中,都为了一睹行刑的"盛况"。
官方也刻意营造这种围观氛围。
在文盲比例极高的古代社会,公开处决是让不识字的百姓直观认识法律后果的重要手段。
正所谓"杀一儆百",通过公开、残酷的死刑执行,向民众传递违法必究的讯息,维护统治秩序。
围观者中有不少是犯人的家属。
他们往往跪在一旁,悲痛欲绝却又无可奈何。有的家属会给衙役送钱,希望能领回亲人的尸体进行安葬。
也有的家属会提前找刽子手"打点",请求他下手干净利落,让亲人少受痛苦。
对行刑官员和刽子手而言,围观人群的反应也是他们表演的一部分。
熟练的刽子手往往会有意展示自己的技艺,比如一刀下去,人头落地但不倒下,或者连续行刑速度奇快,引起围观者的惊叹和议论。
古代司法的血色
与西方古代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有其独特之处。
砍头虽然看似残忍,但在古代中国的刑罚体系中,却被视为较为"仁慈"的处决方式。
相比之下,凌迟、车裂等酷刑更为可怕。
凌迟又称"千刀万剐",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直至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漫长。
车裂则是将犯人四肢系于四辆马车上,马车向不同方向奔驰,将人撕成几片。相较这些酷刑,砍头带来的痛苦相对短暂,死亡也较为迅速。
清朝的司法制度强调"罪刑法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了哪些罪行应处以何种刑罚。
死刑主要适用于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恶不赦"的重罪,以及特别严重的杀人、抢劫等案件。
理论上,死刑判决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最终由皇帝批准。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往往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执行上的不公平。
清朝刑法中还有"监候"一说,即暂缓执行死刑,关押候审。每年秋后,朝廷会集中复核这些案件,决定是否执行死刑,这就是"秋后问斩"的由来。
死刑的执行体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礼法观念。
即使是处决犯人,也要按照特定的礼仪和程序进行。
从宣读判决到行刑完毕,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对形式的重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秩序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死刑制度中也有人道主义的一面。
例如,对孕妇犯人会延缓执行,待产后再决定;对七十岁以上老人和十五岁以下未成年人,一般不处以死刑;患重病的犯人也可暂缓执行。
这些规定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清末的司法制度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进行改革。
1905年,清廷下令废除凌迟等酷刑,仅保留斩刑和绞刑两种死刑执行方式。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野蛮残酷的刑罚制度开始向现代法制过渡,也是清朝刑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清朝菜市口的行刑场景,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个点。
那位神乎其技的刽子手,在三分钟内结束三十三条生命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司法的血腥一面。
从菜市口的围观文化,到刽子手的悲苦人生,再到那个特殊的午时三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清代刑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古代行刑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